刚迈进2025年,新一年的一切还没熟悉,五十年前的学生来说话,我很高兴,很感动,来六七人,有一个捎来礼和物,(原集聚入照的只有十几个,尽看苍桑)。最小的也六十五了。四十多年的教学,只有这七五届离校时学生泪沾巾而别,又因为这一届是我教学中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是我记得名字形象最多的,几乎都记忆犹新,但聚时我却把几个安错了,五十年不见,没有稚嫩的红苹果脸蛋了,多是风刀霜剑刻下的多皱苍老,小娃成老人了。尽在不言中,相对如梦寐。
自出了学校门各奔东西各有凉热,有曾往来的,有走着走着就散了,像苍老的浮云唏嘘重逢于夕阳西下。
说起清峰学校也曾留一点清凉学园历史痕迹,现在槐花节有人去清凉寺里粘一点仙人灵气,树枝如追逐的孔雀尾羽,翩翩起舞在明媚的阳光下,馨香径远至半百年前,确有当年栽树苗时的印痕,青峰学校(中学或七年制)那一段独特的教育岁月,占清凉寺为校,以庙为教室,教育方针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神仙地不知神仙,学英雄为人民服务。
一九七四年我从师范毕业时20岁,当毕业班主任,比学生大几岁,上课讲罢就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时代使然。
那时师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去十几里外拾柴,雪天沟里汲泉抬水吃,十几里外背沙抬钢管和社员说的挖鱼鳞带(育林带)等劳动都是互帮互助的。都曾在重檐歇山的元代建筑大雄宝殿内外张扬,曾在那价值连城的石碑上写画,常在那马柏树梁上骑柏树作马,下边的操场上兰球滚出几里到庙沟,留下不知珍贵的记忆。
这样忆昔长,回味久,师生情谊复制。那些世情霜薄、贫富贵贱、庙堂与囧途、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在此亦为平等,欢忆五十年前师生纯真赤胆往矣,该是一幅金龙与戴敦邦合作才能画成的真画吧!该是李杜作一诗吧!
仅几杯清淡茶水,绿了芭蕉红了樱桃,及赠人玫瑰。千里长筵终必散,感慨离别,望着东边,感谢太阳带来的温暖,我很感动师生能五十年记得。于是拾起五十年前的感动来,往事累累不知何处着笔,想酿出醇酒要宁静致远,心不静不成文,只好以这篇考生作文记住而已。
作者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曾教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语文学会会员。中语会教研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届理事。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记者、副理事长等。参编出书十余部,在《语文教学通讯》等发纸文约百篇,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台发文千余篇,获奖三十余篇(部)。部分简介见《百度》《今日头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