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散文:春山掘笋记
作者:萧祖能 - 杭州
春来了,楼塔的山便醒了。山上的竹林子,从冬日的沉默中苏醒过来,竹叶儿抖擞着精神,在微风中沙沙作响。这声音传到山下,便成了对城里人的一种召唤。
我每年都受朋友之约,到山上掘笋去。朋友是部队时的一位战友,姓李,是个粗壮汉子,手掌宽厚,指节突出,一看便知是常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他总在电话里说:“笋冒尖了,再不来就老了。”这话里带着几分催促,又含着几分炫耀,仿佛那笋是他亲手种下的一般。

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雾气还未散尽。我约了几个小伙伴,驾车来到了指定山坳。山路蜿蜒,泥土松软,踩上去便是一个浅浅的脚印。李君走在前面,背着竹篓,手持短锄,步履稳健。我们跟在后面,呼吸着带有青草味的空气,听着不知名的鸟儿在竹林深处啼叫。这声音比城里的汽车喇叭要悦耳得多。
“看这儿!”李君忽然蹲下身,指着地面上一处微微隆起的土包。我凑过去,却什么也看不出来。他笑了,用锄头轻轻拨开一层浮土,果然露出一截嫩黄的笋尖,像婴儿的手指,怯生生地探向天空。
“掘笋要看裂纹。”他一边示范一边说,“土面有细缝,下面准有货。”他的锄头下去,又准又轻,几下子便挖出一个完整的笋来。那笋裹着棕色的外衣,尖端带着一抹嫩绿,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掐出水来。

我学着他的样子,在竹林中寻找那些隐秘的裂纹。起初不是挖断了,就是掘得太深,白白费了力气。后来渐渐摸到门道,竟也能挖出几个像样的来。每挖出一个完整的笋,心中便涌起一阵无端的欢喜,这欢喜来得简单,却比完成一篇文章要开心的多。
太阳爬到头顶时,我们已经挖了大半篓。坐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休息,李君从怀里掏出几个馒头,各分我们一个。馒头已经冷了,嚼在嘴里却格外香甜。山风拂过汗湿的背脊,带来一阵清凉。远处传来采茶女的歌声,断断续续的,听不真切,却为这寂静的山林添了几分生气。
下山时,我的竹篓里也装满了笋。李君帮我捆扎好,塞进汽车后备箱。那些笋横七竖八地躺着,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后备箱关不严实,他便用力按了按,笑道:“今年又是满载而归啊。”

回到家,妻子早已准备好了大盆和刀子。她将笋一个个剥去外衣,露出雪白的笋肉,切成薄片,或煮或晒。厨房里蒸汽腾腾,弥漫着笋的清香。她的手艺极好,制成的笋干菜能保存很久,送人也体面。
夜里躺在床上,手指的关节还在隐隐作痛,那是掘笋时用力过猛留下的纪念。但这痛里带着一种奇怪的满足感,让我想起那些破土而出的笋尖,想起李君粗糙的手掌,想起妻子在厨房忙碌的身影。
我想,人生在世,总得有些与泥土相关的记忆才好。那些高楼大厦里的得失荣辱,终究不如一筐春笋来得实在。笋会老,人会散,但每年春天,山上的竹子总会发出新芽,这大约便是天地间最朴素的道理了。
2025年4月29日晨于杭州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