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花语 乐天何故认“夫人”
张智辉
一湖碧水如镜,岸芷汀兰,鸟语花香,孟家水库美不胜收。在步道中段有几百米的蔷薇花丛,格外迷人。每年这里都是网红地、打卡点,每次路过这花墙之下,我总祈望时光可逆,花景常在,且习惯性地浮想联翩,甚至忘了身处何地?人在何时?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三十四岁的白居易任盩厔县尉,在衙署庭院中移栽了一株蔷薇。此时的他尚未婚娶,仕途亦处于蛰伏期,从 “十年寒窗无人问” 的书生到 “九品芝麻官” 的现实落差,让这位心怀 “兼济天下” 的诗人尝到了孤独的滋味。《戏题新栽蔷薇》中,他写下:“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 表面是戏谑调侃,实则在蔷薇身上照见了似曾相识的影子。

“花开将尔当夫人”—— 千年前的诗人为何会将一株蔷薇视作 “夫人”?这株看似柔弱的花木,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人文密码?
蔷薇原产于中国,《诗经・小雅》中的 “苕之华,芸其黄矣”,“苕” 便是野生蔷薇的古称。这种生长于山野的花木,枝条上布满尖刺,却能开出绚烂的花朵,恰似白居易在宦海浮沉中坚守的赤子之心。他将蔷薇从野外移栽到庭院,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也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移根易地莫憔悴”,与其说是劝慰蔷薇,不如说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 —— 即便身处逆境,也要如蔷薇般在新的环境中绽放。当他说出 “花开将尔当夫人” 时,已超越了单纯的咏物,而是将蔷薇升华为精神伴侣:她无需 “夫人” 的尊贵身份,却能在寂寞的春日里,以盛放的姿态给予心灵慰藉。这种 “以花为妻” 的浪漫,打破了儒家礼教对情感表达的桎梏,展现了文人在孤独中与自然对话的智慧。
蔷薇花在泉城独成一景。曲水亭街的蔷薇,充满了古雅的韵味。百年蔷薇顺着青砖墙缓缓攀爬,铁锈色的藤蔓缠绕着黛瓦,粉白色的花瓣与红灯笼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漫步在古巷中,脚下是青石板路,头顶是垂落的蔷薇花,恍惚间,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在这里,蔷薇与老建筑融为一体,每一片花瓣都沾染着历史的气息。老住户坐在门槛上,看着花瓣轻轻落在竹篮里,这寻常的一幕,却满是生活的惬意与悠然,蔷薇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卧牛山公园的野生蔷薇,有着别样的风骨。靠着自身的顽强,在石缝间、废墙边野蛮生长。单瓣的野蔷薇开得肆意洒脱,猩红的花瓣边缘泛着白边,仿佛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独特印记。
奥体中心的蔷薇花墙,如粉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近百米的花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蔷薇开得热烈奔放,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大明湖畔的蔷薇,傍水而生,与古典建筑相互辉映。粉白相间的花朵在湖畔摇曳,仿佛是仙子遗落的裙摆。游客漫步湖畔,穿梭在花丛中,感受着蔷薇的温柔与湖水的宁静。五龙潭的蔷薇同样不甘示弱,在潭边、路旁、亭台楼阁间竞相绽放,与潭水、古树相得益彰。
蔷薇不仅有着绝美的姿态,更有着高尚的品格。它们耐得住干旱,在缺水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将根须深深扎入土壤,寻找生命的源泉;它们适应半阴的环境,即便阳光稀少,也能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绽放的时刻;它们又喜爱阳光,当阳光洒落,便尽情舒展花瓣,毫不保留地展现自己的美丽。而当花期过后,蔷薇的根、叶、花还可入药,清暑化湿、顺气和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类,如同默默付出的医者,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人带去健康。
泉城的蔷薇,是自然馈赠的礼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它们用坚韧、美丽和奉献,书写着一阙流动的花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诗意。
蔷薇的美从不依赖名贵身份,而在于她随遇而安的生命力 —— 这正是中国文人推崇的 “君子品格”: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志,居庭院之隅而不失其华。
或许,花匠不知白居易的诗句,却懂得在庭院中栽种蔷薇,让这株 “夫人花”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跨越千年的默契,印证了蔷薇作为 “精神伴侣” 的普世价值 —— 无论古今,人们都需要在自然中寻找情感的寄托。
蔷薇的魅力,更在于其兼具柔美与坚韧的人文品格。晚唐名将高骈在《山亭夏日》中写道:“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蔷薇不是孤芳自赏的名花,而是能与建筑、山水相融的 “生活之花”。她的藤蔓需要攀援支撑,却非软弱依附,而是借助外力向上生长,最终形成 “一院香” 的盛景,暗合了中国文化中的生存智慧。
宋代秦观在《春日》中则赋予蔷薇以婉约之美:“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雨后的蔷薇枝条低垂,似有不胜娇弱之态,与芍药的 “含春泪” 共同构成了一幅 “女郎诗” 的画面。但这种 “无力” 并非真的脆弱,而是诗人将个人情感投射于自然的结果 —— 正如秦观在仕途失意时借花木抒怀,蔷薇的 “卧晓枝” 实则是文人敏感心灵的外显。
相较之下,刘禹锡对蔷薇的书写则更显刚劲。他在《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写道:“绿池荷叶嫩,红砌蔷薇盛。” 以 “盛” 字形容蔷薇的繁茂,暗含对生命力的礼赞。

蔷薇的人文品格,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早在汉代,蔷薇就被引入皇家园林,《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修建 “扶荔宫”,栽种蔷薇等奇花异草,可见其观赏价值早已被认可。魏晋时期,蔷薇成为文人抒情的载体,傅玄在《蔷薇赋》中称其 “色若朝阳,目眩神夺”,将其与君子之德相联系。
在诗词之外,蔷薇还承载着民间的情感密码。江南地区曾有 “蔷薇架下结同心” 的习俗,青年男女在蔷薇花下盟誓,因其枝条上的尖刺象征 “守护爱情”,而繁花则寓意 “美好长久”。这种民俗与白居易的 “夫人” 之喻形成呼应 —— 蔷薇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守护者。
蔷薇与佛教文化也有渊源。济南兴国禅寺内,至今仍有百年蔷薇攀爬于石壁之上,每逢花季,红花与古刹相映,形成 “一花一世界” 的禅意景观。
在济南的老巷里,老人在蔷薇花下讲述往事,花影摇曳中,时光仿佛变得温柔而厚重。
济南人对蔷薇情有独钟,全民参与的 “花事”,让蔷薇从文人的案头走向大众的生活,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蔷薇——白居易何以喻比 “夫人” ?我们终于懂得:诗人并非一时戏谑,而是在这株花木身上看到了知己般的品格 —— 她美丽而不娇气,柔弱却坚韧,能在孤独中陪伴,在逆境中盛放。这种亲近和认同感,本质上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深情凝视,是将花木之性与人性相融合的生命智慧。
当泉城的蔷薇再次盛开,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花瓣的柔软,更是千年文化的温度:她是白居易的 “夫人”,是高骈的 “满架香”,是秦观的 “无力枝”,更是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 “精神之花”。
暮春将尽,蔷薇正值花季。当我们在泉城的花事里读懂蔷薇,也就读懂了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浪漫,读懂了天地与我为一的哲学内涵。
我仿佛听见花语呢喃:红蔷薇炽烈如焰,是热恋时撞碎在荆棘上的心跳;粉蔷薇垂落星屑,将誓言藏进暮色的褶皱;白蔷薇是月光凝霜,守护着初遇时未染尘埃的纯真;黄蔷薇盛着阳光,把微笑酿成不落的琥珀;紫蔷薇裹着雾霭,在深巷尽头低吟禁锢的深情。每片花瓣都是未竟的诗行,让风捎来秘密 —— 原来爱有千万种姿态,带刺的温柔,才是时光里最动人的私语。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