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随感
文|杨舟平
谷雨一过,天慢慢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了。一提起劳动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劳动。其实劳动节的设定初衷是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最大化,是为了让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且不说它来源于纪念1889年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胜利,也不必说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2月就作出将5月1日确定为法定劳动节,单说确定劳动节的意义显然在于劳动者通过艰辛斗争,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延续至今的八小时工作制,就是当时芝加哥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这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也是劳动节的精髓所在。所以,人们才这么注重劳动节。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文明。不劳而获虽是人性的原始梦想,但与文明社会的制度规则是格格不入的,是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除去劳动节的设定意义,话题还是回到劳动上来。
人活在世上,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佛教说,人活着就是受苦。此话对不对?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俗话说:“人皮难披。”这话的确有道理。人活着,都想活出个人样,但不是每个都能活得人模人样。
那么怎样才能活出人样?一万个人可能有一万个回答,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通过正当劳动,通过正常努力,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才能活得有个人样,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阐述了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家“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鲜明提出了“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一观点,猿到人的转变,从直立行走、手的解放,从语言的诞生及感官的进化,再到思维活动和目标规划等,劳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见有目的、有规划、有思维的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当然,有些动物也会劳动,比如燕子衔泥,但那是一种低级劳动,不是人类意义上的劳动。
既然人要劳动,那么就不要惧怕劳动,劳动是一件只有人才能拥有的光荣事情,当我们患病卧床不能行走时,可能会羡慕行走在脚手架上的工人,此刻你会觉得“劳动才是光荣的”不是一句虚话。
文坛劳模贾平凹,每隔两三年一部长篇小说,创造了中国文坛奇迹,从《废都》《白夜》到《秦腔》《古炉》再到《暂坐》《消息》,目前他已出版了十八部长篇,贾先生说:“如果我不写文章,谁还愿意与我交往?”且不探究这句话的深意,也暂不论每部作品的价值,我窃以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没有懒可偷,只有用心写作—劳动,只有不住的写作—劳动,才有好作品出来。有短篇王美誉的作家冯积岐说:“写作使我活着,我活着是写作!”
劳动节之所以叫国际劳动节,除过劳动节的政治意义之外,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同时也说明劳动是全人类的事情,当然劳动也是件光荣的事情,如果你不劳动或不愿劳动,那就实现不了劳动的价值,可能跟失去劳动能力的病人一样痛苦。
《劝民》诗说:“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这句话说成白话就是: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快活。可见,闲一点是福气;太闲,就会变成一场灾难。劳动、忙碌着是治愈世间一切心病的良药。
2019年5月1日初稿
2025年4月30日修改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省国学会会员,民盟省政府文学院副院长,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市苏轼研究会监事长、凤翔区文联常务副主席、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市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雍州文学》编委会主任、《凤翔作家》总编、《一览文学》杂志主编、《都市文苑》副主编、《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一树花开》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散文选刊》《美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