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宇宙之谜
文/陈相贻/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中学85岁退休老师
诵/云中鹤
宇宙兮
浩瀚无极
无沿无岸
无涯无垠
无边无际
在太阳系里
九大行星
如灰尘漂飞
在银河星系
无数星星
似莹光闪熄
穿过X光年
有多少个星球在转动
一对对外星人
翩翩雾飞
所有这些
飘缈虚无
全无踪迹
宇宙兮
豁达大度
一切包容在内
包容太阳系
九大行星运转不息
包容银河系里
无数星群
周期出没行迹
穿越X光年
包容多个星球旋转
无数个外星人
忙碌不停
创造奇迹
宇宙兮
纵横无穷
经纬无际
在宇宙内
没有战争
没有贸易战
没有关税战
一切平安有序
在宇宙里
盎然生机
人与外星人
和谐共处
合作交流
互帮互利
互通互惠
和睦和平
一派生机
宇宙兮
清洁美丽
星灿光辉
生气盎然
繁荣昌盛
生生不息
歌舞升平
美哉乐极
《揭开宇宙之谜》诗评
一、创作视角与情感内核
85岁高龄的作者以退休教师的身份凝视宇宙,诗中流淌着对自然科学的朴素好奇与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全诗以“宇宙兮”的咏叹贯穿,既保留古典诗词的韵律感,又融入现代宇宙观的宏大想象,展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宇宙奥秘的永恒探索精神,以及对和平共生、万物和谐的理想追求。
二、意象运用与空间建构
1. 宏观宇宙的具象化
诗人以“灰尘漂飞”喻九大行星,以“莹光闪熄”状银河繁星,用日常可见的微小事物类比宇宙天体,拉近读者与浩瀚星空的距离。“穿越X光年”的模糊表达,既保留科学的严谨性,又增添诗意的神秘感。
2. 生命想象的浪漫化
“对外星人,翩翩若雾”将地外生命比作缥缈雾气,既符合当前科学对宇宙生命的未知状态,又赋予想象以灵动的文学质感。“忙碌不停,创造奇迹”则跳出纯粹的科学观察,投射人类文明的价值判断,使宇宙图景更具人文温度。
三、结构层次与主题递进
全诗以“浩瀚无极—豁达包容—纵横无穷—清洁美丽”为脉络,从空间尺度(物理属性)延伸至社会理想(文明属性):
- 第一、二节聚焦宇宙的广袤无垠,以“无沿无岸”的重复强化空间震撼;
- 第三、四节强调宇宙的包容性,将太阳系、银河系纳入“一切包容”的框架,暗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第五、六节转向对宇宙文明的理想化建构,“没有战争”“和谐共处”的诉求,实则是对现实世界冲突的反思,借宇宙图景寄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四、语言风格与时代印记
1. 古典韵律的现代转化
采用《诗经》式的四言句式与重章叠唱结构,如“无沿无岸/无涯无垠/无边无际”的排比,既保留古诗的节奏感,又通过重复修辞强化宇宙“无限”的核心特质。
2. 科学与诗意的平衡
诗中“X光年”“太阳系”“银河系”等科学术语与“飘缈虚无”“歌舞升平”等文学表达并置,体现出老一辈学人对科学的尊重与对诗意的坚守,虽未深入探讨宇宙学理论,却以感性笔触搭建起科学认知与人文想象的桥梁。
五、可探讨之处
1. 科学准确性与文学想象的张力
现代天文学已将太阳系行星调整为八大行星,诗中“九大行星”的表述虽符合创作时的认知(可能为早年教材内容),但可结合最新科学成果微调,以增强严谨性(如“八大行星”或“众行星”)。
2. 主题深度的延伸空间
诗中对宇宙的描绘停留在“包容”“和平”的表层赞美,若能触及宇宙起源(如大爆炸)、生命演化(如碳基文明的特殊性)等更深层命题,或加入“暗物质”“量子纠缠”等前沿概念(如修改版元宇宙诗的科技意象),可进一步提升思想厚度。
六、总结
这首诗如同一幅以古典水墨技法绘制的宇宙蓝图:笔触稚拙却充满真诚,视角宏观却紧贴人文。诗人以八旬高龄的生命阅历,在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之间寻找精神坐标,既是对“仰观宇宙之大”的千年呼应,也是对当代科技文明的诗意对话。其价值不在于解构宇宙之谜,而在于永葆对未知的敬畏与对美好的向往——这种“永远年轻”的探索精神,恰是宇宙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