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范镇张氏文化(二)
王范镇西大街张氏家族
王西村张氏
一、张家胡同,又名戏院胡同。张家胡同张氏家族,有三个支派。
1.张家胡同张合盛家族
张家胡同在王范镇西大街路北,为南北方向。以陕州张茅镇南岭背后张氏家族迁此较早,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该胡同张氏家族人数较多,故名张家胡同。解放后在张家胡同建有一个戏院,又名戏园胡同。
张家胡同张合盛家族居住在张家胡同东侧和西侧。
王范镇张家胡同张氏家族

王范镇张家胡同

本支张氏家族祖居陕州张茅镇南岭背后村。
张氏始祖邦乾公,传二世祖内实公,继传三世長祖从周公,次祖继周公,三祖学周公,兄弟三人,分为三门。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世祖张内实携三子外出谋生来王范镇经商,迁居于王范西北隅张家胡同,其地在王范镇西大街路北。本支张氏迁入定居较早,因故该胡同命名为张家胡同。张氏家族在胡同东侧有一孔大院,西侧有四孔大院,均为两进院落。张家还有车马院及生意门面房。
二世祖内实公性行淑筠,交接诚挚,农离并理,家基奠鼎后,值年景升平,三世老大从周公怀念原籍,思乡心切,在老家有田产,需要回去经营,意欲返乡,便同二弟三弟商量。老二继周公、老三学周公想留在王范经商,不愿回去。老大对老二说:“三弟年龄尚小,需要照顾我回老家,路途遥远,来往不便,我把三弟托付给你,让三弟跟着你,以后三弟长大了,你负责给他成个家,彼此都有个照应。”






老大从周公返回陕县张茅乡南岭背后村立祖,传至第六世,后继无人。陕县长门后继乏人,复来至此,商措继承事宜,合族同意,由全公返回原籍,继承长门香烟。陕县张茅乡南岭背后村张氏家族,今传至17世,200余人。
张氏先祖老二继周公、老三学周公定居王范张家胡同以来,分为二门、三门。二门祖茔在西寨沟村南,三门祖茔在王范镇北门外。本支张氏家族世居张家胡同,耕读传家,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今传十六世,260余人。
张氏人物: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志
张合盛,王范人,勤俭持家,年八十岁卒。
张廷治:长水镇缝衣口村人。


张廷治像
张廷治先祖祖居王范镇张家胡同。祖父张石头,早年亡故。1900年,张廷治祖母吕氏携儿子10世张德宝迁居长水镇缝衣口村。德宝传三子,廷儒,廷治,廷栋。
张廷儒子张天虎,于1971年12月迁回王范镇张家胡同。

张廷治第二排右一为张廷治,右二为张廷治大哥张廷儒,右三为张廷治父亲张德宝,右四为张廷治母亲。全家合影

1991年《洛宁县志》卷八 人物志
张廷治
张廷治,长水乡缝衣口村人。生于1917年。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总队作战参谋、旅作战股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等职。离休居洛阳14干休所。张早在学生时代就多次参加抵制日货斗争。
1935年,为反对汉奸殷汝耕所谓“华北五省自治”的卖国行径,曾卧轨要求南下请愿。1937年赴太原考人薄一波创办的军政训练班。同年7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在晋东北五台山地区对日作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辗转各地,历经各大战役,屡建功绩。百团大战中左臂负伤致残。

1991年《洛宁县志》卷八 人物志 革命烈士名录

张挺栋,王范回族镇人。生于1929年,中国海军1109部队飞行大队大队长。1957年8月,牺牲于渤海湾。
张氏人物故事



暗渡陈仓,张廷治智取匪首
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副团长张廷治,在云南华坪、永胜县一带剿匪,运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谋略,成功地将土匪从山野地引出来加以歼灭。
在丽江地区的山林中,分散窝藏着大大小小的股匪。解放军因初到此不熟悉地形,很难搜剿。负责此地一带剿匪的张廷治,与丽江军分区基干团政治处主任徐振康合计,必须用计将土匪引出来,才好消灭。
5月6日上午,张、徐二人各带一部分兵力分两路从华坪县城出发,一路奔向永胜、华坪两县交界处,直袭土匪黄士林的老巢阿毕黑;另一部沿拉毕河北上,直插匪巢,这一部署和行动,有意无意地“泄漏”给了土匪的耳目。于是,隐藏在华坪县城内的地主、恶霸、特务等兴高采烈,四处送信,陷藏于野地的土匪们企图回城,趁县城空虚打掉县人民政府。
土匪黄士林的主力果然中计,纷纷杀猪宰羊,大吃大喝,准备窜回县城大抓一把。当解放军的两支部队进到一定地域后,乘夜暗秘密返回。不出所料,解放军在华坪县城附近抓住了土匪黄士林的主力,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基本将敌消灭,匪首黄士林也被抓获,干净利落地打了一个歼灭战。
此役规模虽不大,但计策之妙令人钦慕。特别是对付那些熟悉地形、地物、心狠手毒、分散游击的惯匪,此计堪称上策。
权威出处:《谋略珍囊录·上》天津人民出版社门岿;王荣先,李兆超,库桂生等
2.张家胡同张金榜家族:
本支张氏家族居住在张家胡同。张氏家族祖居怀庆府河阳县(今孟州)大槐树镇雷家疙瘩村。1940年,张金榜率领二子张孟河、张孟洛兄弟两人,由黄河北河阳县来王范镇,经商定居于此。张家在王范街开设皮麻行生意。张氏家族今传五代,26户,103人。
3.张家胡同张振基家族:



本支张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镇西大街北侧张家胡同。本支张氏为坞东张氏家族四门中原村张氏支派后裔。
张氏始祖讳进,配卫氏,明朝后期迁居坞东村立祖。生三子,天敖、天场、天觉。
天场传三世,士彦、士英、士俊。
传至四世时,我振、我信、我文、我志,分为四门。四世先祖我志公迁居中原村立祖,为中原村张氏四门支祖。


明代时四门祖张我志自坞东村迁居中原村西头,张氏家族在这里聚族而居。中原村中大路到此,拐了个弯,因张氏家族世居于此,故名张家湾。传至清代道光年间,张氏先祖张振基因经商自中原村张家湾迁居于王范镇张家胡同,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自成体系。张家胡同有张家大院一孔,为五进院落,五节头四合院。
张振基在王范镇开办有 “天昶德过载行”,就是货栈,经营货物收发存放周转业务,“天昶德”为其生意字号。张振基为坞东张氏十一世孙,清道光咸丰年间人,聪明睿智,踏实实干,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生意兴隆,子孙昌盛。
张振基传四子,有十二孙,二十二曾孙。张振基长子是文庠生、长子、次子名字失考;三子张玉堂;四子张玉璠,清朝武庠生。在众多孙子中,最为知名者四人,张熹平、张熹寿、张熹儒、张熹静。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均有记载。
张熹平,大清宣统三年河南高等学校毕业。清光绪三十三年永宁县成立劝学所。民国元年举任张熹平为劝学所长。
张熹寿,清宣统三年河南高等巡警学校毕业。
张熹儒,民国元年河南中学校毕业。
张熹静。
张振基曾孙辈中,有黄埔生两人。张宝刚、张宝俊均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张宝刚,名景苍,(1920年-1972年)洛宁王范镇天昶德,王范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校第十六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学员。毕业后任职不详。
张宝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分校(西安分校)第十六期(1938年8月至1941年4月12日)第十三总队学员。毕业后任职于军统局及西北王胡宗南部。
张林森,张玉璠的孙子,历任四川省工业厅宣教处处长。
本支张氏家族后裔30余户,120余人。主要分布于洛宁王范镇,河南商丘市、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山西省太原市、四川省成都市、新疆地区、深圳市、北京市等地也有张氏后裔分布。
二、张家胡同西侧张结实家族

本支张氏居住在王范镇西大街北侧张家胡同西侧临街。
本支张氏为磨沟张氏后裔。张氏始祖张玉,迁居磨沟村立祖。张玉传二子:张有平、张有良,兄弟二人,分为两门。二门张有良传至第九代张结实。
磨沟张氏第九代张结实,磨沟村人,在磨沟河上游有一盘水磨子,水磨子在张家门外沟西山神庙下河边。
民国时期,张结实来王范镇西大街开设卖面商铺,后迁居王范街张家胡同西侧。今传五代,现有1户,7人。
三、王范镇西门里路北姚家胡同张书光家族

本支张氏居住在王范镇西门里路北姚家胡同。
本支张氏为磨沟张氏后裔。
张氏始祖张玉,迁居磨沟村立祖。张玉传二子:张有平、张有良,兄弟二人,分为两门。二门张有良传至第十代张书光。
民国初年,磨沟张氏二门后裔第十世张书光因谋生到王范镇,在西门里姚家胡同定居。今传5代,现有8户,35人。
磨沟张氏家族
本支张氏始祖张玉迁居磨沟立祖。张玉传二子:张有平、张有良,兄弟二人,分为两门。张氏后裔分布于磨沟村、王西村、张家坑等处。迄今传15代,110户,750人。磨沟本支张氏祖茔在洛宁老城东关村北石婆庙北原。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