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原创首投)
黄河怒吼长江泣,腾起双龙共杀敌。
抗日紅旗民众功,长城内外灭倭狄。
注:不忘国耻,特写小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我们曾经唱:
戴花要戴大红花,
骑马要骑千里马,
听话要听党的话,
诚心诚意时代夸!
现在我们唱:
戴花要戴劳动花,
骑马要骑Ai马,
听话仍听党的话,
一起努力时代夸!
注:劳动(包括体脑)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原动力与根本途径。体力劳动汗花花,脑力劳动闪智慧的火花!
周榜尧于乐山
2025.04.30日
这首《七绝·同仇敌忾》通过鲜明的意象组合,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集体抗争精神。以下从意象类型、象征内涵和艺术手法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自然意象的拟人化渲染
首句“黄河怒吼长江泣”将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人格化——“怒吼”象征民族愤慨的爆发力,“泣”则暗喻苦难的沉痛感。通过水系的动态对比(激荡的黄河与悲泣的长江),形成情感张力,强化国殇氛围。次句“腾起双龙共杀敌”以“双龙”喻指黄河长江,化地理实体为神话图腾,呼应“龙的传人”的民族身份认同,赋予自然意象战斗性。
人文意象的政治隐喻
“抗日红旗”作为核心意象,兼具写实与象征双重功能:既指代具体的抗战旗帜,又隐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战路线。“长城内外”以地理空间指代整个中国疆域,而“倭狄”一词借古讽今(古称东方部族为“倭”,北方游牧民族为“狄”),将日军侵略者置于历史反派角色序列,强化其野蛮侵略者的形象定位。
意象组合的史诗性建构
全诗采用“水系-图腾-旗帜-疆域”的意象链,构成宏大的抗争叙事:
自然力量觉醒(黄河长江拟人化)→
神话图腾参战(双龙腾起)→
政治动员展开(红旗高举)→
全面抗战场景(长城内外围剿)
这种递进式结构,将地理、神话、政治、军事意象熔铸为民族抗战的集体记忆符号,与注脚“不忘国耻”形成互文。

诗中动词“怒吼”“腾起”“举”“灭”的连续运用,赋予静态意象动态战争画面感,与朱德《出太行》中“烽烟红似火”的意象处理异曲同工。这种意象艺术既承袭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郁笔法,又融合了毛泽东诗词“红旗漫卷西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