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冯连贵,出生于 1950 年。他是已故天津著名书法家耿仲敭的入室弟子,为华世奎的再传弟子。冯连贵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天津市老教授协会硬笔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并荣获“天津十大藏书家”“天津十佳读书家庭”“红色收藏家”等称号。
冯连贵以书法造诣闻名,宗法颜体,尤其擅长大幅巨制作品。其榜书“福”字成功申遗。他的作品多次参与国家级展赛并斩获佳绩,例如在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其书法荣获金奖,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楷书名家邀请展中亦获奖。其作品被收录于《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书协首届楷书名家邀请展作品集》《中南海胜迹诗联书法集》等多部典籍。
冯连贵从事少年书法和老年大学书法授课已达 20 余年。他曾连续 20 次带领获奖学生前往人民大会堂领奖,并代表全国书画教师在主席台上发言,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授予的“杰出贡献奖”。他的颜体书法教学视频还荣获“第五届全国老年远程书法教学视频优秀教材”。
一件难忘的小事
文/冯连贵
每个善良而普通的人,一生中会做出许多好事、善事。这些好事有大有小,大事有救人救火、与歹徒做斗争等。小事如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过马路,上台阶时能扶一把就扶一把。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和抱小孩的人让座等等。大多数的人对那些所谓的大事,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经常遇到。有的人顺便就做了,有的人却视而不见,这反映了一个人品德和素质。对于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多数的人早已忘记了,能够记得住的极少。我也是,平时也做过一些好事、善事、公益活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已经忘却了,唯一有一件小事使我记忆犹新。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近50年了。1976年春夏之交,我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天津油漆厂色漆车间,在车间倒三班。我刚从部队回来,年轻,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多么苦和累的工作都不怕。哪怕下了夜班也不着急回家睡觉。天津油漆厂地处南仓工业区,属于郊区,比较偏僻,周围没有公交车,要想坐公交车就得从厂里走到京津公路,才能找到公交车站。天津油漆厂到京津公路中间有四里多地。职工管这段南仓道就叫“四里地”,以至把正式名称南仓道给忽略了。特别到了冬季下雪天,整个南仓道就成了一个大大的滑雪场,骑自行车的职工没有不挨摔的,我就多次挨摔。那时年轻职工都骑自行车上班,年纪大的职工和孩子妈妈都坐班车。特别是抱小孩的妈妈都坐班车,到了厂里要把孩子送到厂里的幼儿园或托儿所后再到车间报到,很辛苦。如果过点没有赶上班车,那可麻烦大了,因为那时没有出租车。
为了减轻职工负担,为职工办好事,也为复员军人增光,总想为职工做点好事,总是没有机会。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西瓜开始上市了。我想要是给职工买点西瓜消消暑,也算是给职工办好事了,与人方便,也为自己方便了。也省得职工下班后再找卖西瓜的。那时没有农贸市场,有专门卖水果和糕点的门市部,不太方便。想到这里,我找到另外一位复员军人商量,我们俩一拍即合。我们首先来到车间党支部,向党支部书记做了汇报。色漆车间党支部书记是个女同志,姓邵叫邵宝兰,四十多岁,待人和蔼可亲,见我们俩说明来意后脸上露出微笑地说“这可是好事,我完全支持。不过,你们要把事情想周全了,不要把好事办砸了。”我们立刻向书记保证把事情办好。有了书记的支持,我们俩高高兴兴地从办公室走出来。
七月中旬,骄阳似火。我们俩下了夜班,看着别人回家了,我们俩不着急,各自骑上自行车顺着南仓道向京津公路方向奔去。来到宽阔的京津公路,那时车辆很少,不像现在车水马龙。
我们俩决定向北骑行。也就是引河桥的方向。我们俩边骑边欣赏周围的风景。空气很清新,京津公路两旁除了大片的稻麦田就是菜地,偶尔看到农民在田里忙着干活。一派农村景象。想起平时下了班,路过菜地,经常向农民买些黄瓜或西红柿,又嫩又甜,可好吃了。今天,我们俩的任务是买西瓜,这里没有,只有往远处骑。也该我们俩走运,不多时,就看到远处有位老大爷赶着毛驴车向我们走来,车上装着满满的西瓜,看样子还没有卖。我们俩骑着自行车来到老大爷面前。只见老大爷头上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脸上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他见了我们立刻从驴车上下来,笑呵呵地说:“两位小伙子,买西瓜吗?我这是从地里刚拉来的。”我们问大爷:“瓜甜吗?”大爷说:“不甜不要钱,你们先尝一尝就知道了。”我们便从车里拿了一个西瓜,西瓜个不算大,嫩嫩的,用手轻轻一磕就裂了,再用手一掰,红彤彤的瓜瓤冲着我们俩直笑。我们俩个一人一半,第一口下去,如同蜜一样,别提多甜了,吃到最后,甚至想连皮都吃下去。在我的印象中好象从来没有吃到这样甜的西瓜。我们急忙问大爷西瓜多少钱一斤?大爷说七分钱一斤。我们又问大爷能便宜点吗?大爷说不能便宜。我们说要是全包了呢?大爷说:“要是全买了,可以便宜一分钱,六分一斤。”
经过双方的还价,最后以六分钱一斤定下来。我们让大爷把西瓜拉到厂里,大爷同意了。大爷在前面赶着毛驴车,我们在后面跟着。一直把西瓜拉到天津油漆厂色漆车间。我们从车间找来磅秤,把西瓜一磅一磅称完,算好了价钱,大爷接过钱高高兴兴地将毛驴车赶回去了。
面对堆积如小山的西瓜怎么办?
我们想不能像菜市场上那样一个一个地卖,成何体统!车间也不允许这样做。书记邵宝兰跟我们商量,按照班组分配,每个班组一份。让他们自己去分。本着好事办好的原则,每个班组在份量上多给几斤。因为大秤来,小秤走,难免有伤耗和亏损。多给几斤班组在分配上也不会闹意见。价格上按七分一斤,你们也不能吃亏,不能让你们白受累,最后还要赔钱那可不行。
还是支部书记英明,最后的结果职工很满意,我们也没有赔钱。特别是职工把西瓜带回家品尝后反映特别好,有的职工要求还要买,但西瓜早已抢购一空。这是我们俩为车间职工办的一件最漂亮的事,受到职工的好评,也受到车间党支部的表扬。至今难忘。它使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的。为车间职工买西瓜的事不大,但影响深远,它使我深深认识到,做好事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做好事就是给自己增加福报,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