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芽
文/侯万福
小时候,见过的树不多,数来数去,没有几种。有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枣树、桃树,还有香椿树。其中,惟对香椿树的认知有深。
那时,一到了春季,上点年岁的人,就把“黑山口的香椿,嫩芽儿。”这句话,挂在了嘴边。久而久之,听的多了,在我的印象里,便有了深刻。
几十后,到了这个季节,我又想起了这句话。
老家有个叫黑山口的村子,这里种植栽培香椿的历史很是久了。不知是地理环境的因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小山村,培植出来的香椿树,长出来的香椿,就是比其他地方的鲜嫩,味浓。“黑山口的香椿,嫩芽”。在当地不管是远是近,都这么说。每年到了春季,隐忍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香椿树醒了。这时,树上的长枝短杈,在静中有动。树的枝枝杈杈,仿佛在一夜之间,迫不及待地生出了好多的小芽儿。嫩芽每天都有变化,像雨后春笋一样,一簇簇从枝条上冒了出来。鲜嫩的香椿芽儿,红里透着绿,娇嫩齿状的叶子,在微风里慢慢的伸开了腰,舒展了起来。长到一拳头长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从树上掰下来,就算成熟了。
这头茬的香椿鲜嫩,散出浓重的香味。二茬还可以吃,再长大一点,就是椿树叶子了。
香椿树是常年生木本植物,它是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的木本植物之一。地质学家在180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了香椿衍生现象的轨迹,证实它的树龄到现在已是很长很长了。香椿树在我国栽培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千年之前《山海经》的记载。史书称,在汉代香椿作为“树上蔬菜”,就已经成了宫庭的贡品。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将其作为求饥植物推广,推进了规模化栽培。这些历史典籍,写进了植物学文献的空白,钩沉出历史的鲜活细节。
以至后来,香椿树的种植范围更大、更广。北方有,南方也有。房前屋后的“香椿芽”到了春季,成了民间的一种美食了。
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笔写椿,元好问的“溪童相对采椿芽”与李濂的“留客剪椿芽”,将采摘椿芽的情景定格在了诗意画面中。
诗学之外,作为先民的食用植物与社会文明诸多领域都有关联。
椿木的纹理细而优美,自古用来制作乐器,传播艺术的价值尤甚,《左传》有载。
香椿树以速生与长寿的特质,被誉为“椿寿”“父亲树”,《庄子》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喻指永恒。这里都蕴藏着植物背后与医用健身的信息,古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弥足珍贵。小时候的记忆,小时候的味道,时光中这些小片断,连成了生活中难忘的画卷……
2025年4月30日,写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