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大礼堂
蒋宝印
退休后闲来无事,到街心广场散步,蓦然回首,瞥见广场西边的高楼,我眼前又浮现出儿时常来的玩耍的地方——玉田大礼堂。
大礼堂始建于1958年春,1959年秋竣工,但未投入使用,中间还有个小插曲,1959年正值经济困难时期,上级认为玉田县礼堂作为县级会堂存在建筑造价超标,时任县委书记耐松顶住上级压力,一面向上级检讨工作错误,一边组织礼堂后期施工,终于在1961年开始正式启用。玉田礼堂主要作为县政府重大政治活动场所,也是全县文化艺术中心,无论是建筑物高度,还是建筑规模都称得上玉田县城地标建筑。
礼堂位于鼓楼北街路西,占地面积大约一万两千平米,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米。砖混结构总高约18米,分上下两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多米,东西宽30多米,大条石地基红砖墙到顶,建筑顶棚采用三角形钢制屋架,屋顶覆盖铁皮,轻便美观。礼堂占地原址是崔姓木匠等几户手艺人的住宅,还有果木园、菜园子等零散地块,临街是几家当铺、商户的门面房,当时由县人委会出面协调征用土地,合理补偿几户人家的拆迁安置费用。礼堂建设所需材料除沙石料、水泥、木料、钢材在当地采购外,兄弟县区大力支援玉田礼堂建设,丰润县杨官林出产的大条石,宝坻县砖窑烧制的红砖源源不断运来玉田,建材运输队骡马大车鱼贯而行,装卸工人手抬肩扛运送材料,热闹的工地处处洋溢着建设者的笑语。据当时参加前期建筑筹备管理工作的董相臣大叔回忆,礼堂由唐山地区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建造,老人家至今记得六十年前唐山建筑公司负责人四个人的名字:孙尚贺、陈芳、邸玉佩、孟庆增,翻出珍藏的老照片儿,娓娓讲述着当年的往事,使我感到激动和惊讶是耄耋老人精神矍铄记忆清晰,大礼堂的一砖一瓦深深刻印在老一辈建设者的心头。
大礼堂外观设计精巧别致美观大方,正门口上方的水泥阳台栏杆儿上镶嵌着“玉田县礼堂”五个大字。当初“玉田礼堂”四个大字由唐山地区副专员张文浩题写,“玉田”和“礼堂”四个字中间是一只和平鸽图案,后因文革破四旧把鸽子换掉了,改成了“玉田县礼堂”五个大字。礼堂正门坐北朝南,南立面分为两层,一层为门厅,二层为会议室,称为小会议楼,可容纳150人开会。礼堂内部主体部分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前厅、后厅、池座(观众座席)、舞台前台、后台几部分。池座前两排设有长条桌,共设有1548个座位,分单双号对号入座,折叠的三合板座椅,美观舒适;坐席中间有两个过道,观众进出方便。池座两侧设有厕所和安全通道,穹顶设计庄重典雅,宏伟壮观,舞台顶部有天桥吊杆等设备,脚架上架着电线,灯光设备都能够自动控制。墙壁表面铺设隔音板,音响效果好。窗口悬挂黑红金丝绒窗帘,雍容华贵。大厅正北为演出大舞台,舞台台口东西跨度为13米,进深为11米。红松木板台面上铺地毯,适合武打、杂技、翻跟头等表演,弹跳效果一流。台口左右两侧镶嵌巨幅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台口幕布质地讲究,造型奇特。记得有一次我到礼堂观看演出,幕布突然起火,事后查明原来是新楼装有高频射灯,操作人员缺乏经验,长时间高温照耀致使幕布局部温度过高,加上通风散热不良引发事故,所幸及时组织扑救,虚惊一场。舞台后茶几的小屋作为化妆室。演出时,演员由舞台左门上场表演,表演结束后由舞台右门下场,戏曲行话称“左出将,右入相”。伴奏乐队在舞台的右侧。走廊过道上铺着铁篦子,过道底下是空的,有地下通风和战备地道之功能。舞台台口两侧有小门,开表彰大会时,与会代表可以沿着斜坡过小门直接登台领奖。舞台对面出入口南墙上方悬挂有《毛主席去井冈山》巨幅油画,是县文化馆郝崇武老师等人的杰作。当年没有暖气,冬季供暖基本上靠四个大煤球炉子,由东关村桑泽城和王守和两位师傅负责打理,屋顶上有8个吊杆电风扇,供夏季降温纳凉。
礼堂作为现代化剧场,音响、灯光等设备配置标准高级、设计理念超前,充分考虑热胀冷缩等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保障舞台演出效果,因此县政府召开重要会议和组织大型群众娱乐活动这里都是首选之地。每逢放电影、唱皮影、群众联欢、文艺汇演、国家文艺团体来玉献艺,观众入场摩肩接踵,演员谢幕掌声雷动。记得战友文工团、铁路文工团、北京电影乐团、天津曲艺团等著名院团纷纷来此献艺,我亲眼目睹著名歌唱家马玉涛、贾世俊、高彦军、马国光、石维坚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采。天津时调名家王毓宝、著名相声演员常宝霆、河北梆子名家裴艳玲先生、手工琴表演艺术家王玉平、评剧名家韩少云、军人歌手张振富、耿莲凤都曾把自己的精湛艺术留在了玉田大礼堂。
我邂逅以上各位艺术家的童年经历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亲历、亲见、亲闻的一幕幕画面时时映在脑海,最难忘的是我在这里见到了我的偶像,《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老师和《三进山城》中侦察连长的扮演者梁音两位老师都曾住在玉田礼堂。他们来四六二三部队体验生活,准备排练反映军队劳动模范叶红海先进事迹的舞台剧,叶红海是部队饲养员,发明了中曲糖化饲料,解决了饲料缺乏的养猪难题,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国、全军。跟随刘世龙老师一块儿来的还有电影《铁道卫士》里党委书记的扮演者王延盛老师和宴大凤老师,部队文艺战士张国田大哥陪同客人演出。至今我还保存着当时的相片。那时县里还没有招待所,所有来客都住在礼堂的接待站,就是几排平房,卫生条件很一般,被褥拆洗不及时,常有跳蚤、虱子。我还发现刘世龙老师的一个小秘密,睡觉怕虱子。县政府为了接待国际友人来玉田学习叶洪海中曲发酵饲料,后来专门在林东公社东沈庄成立了接待站,曾接待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际友人来此学习交流。叶洪海在部队曾担任副团长,退休后仍留居玉田,为玉田服务。
礼堂南面六扇正门平时不开,工作人员由东西两个侧门出入。门口高台两侧有女儿墙,慢道台阶两侧砌有矮花墙,花墙顶部平滑,形成很长的斜坡,那是我们嬉戏打闹的主要场所,爬上高台蹲在斜坡上溜到下边圆形的花坛里,花坛泥土松软正好可以缓冲吸收重力势能,哪怕是摔个人仰马翻也不疼。礼堂两边的青砖耳房,供开展览会使用,三级干部大会期间兼做临时宿舍,接待来县参加“三干会”的乡村干部是礼堂的重要事务,住宿干部需要自带行李,脸盆和洗漱用品,有时与会干部人数太多,礼堂的宿舍实在没有铺位,就得到城里居民家中号房子借宿。
礼堂的定期维修由玉田建筑社两名师傅负责,领队彭师傅号称“灶王神”,是小刘庄人,木匠小陈师傅负责修理门窗护具、桌椅板凳。房顶铁瓦每年刷漆一次,记得建筑社几名女工一刷就是好几天。礼堂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摧残,只是北房山墙表面裂开一条小缝儿,主体结构毫发无伤,甚至连一块玻璃都没有打碎,足见其建筑质量之精良,震后孙县长亲自组织工人进行维修加固。时光荏苒,日月如梭,50多年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为啥念念不忘大礼堂呢?因为家父在当年全程参与了礼堂的动迁、建设等重要工作,家父文化水平高,工作上认真负责,礼堂建成后,县领导派他留在这里担任管理工作。礼堂最初隶属于县人委,以后归县招待所管理,当年人委会的各位老领导都曾负责礼堂领导管理工作,并与父亲私交甚好。管理礼堂的领导干部还有郑云坡、张作贺、张连俊、杨经福等,老主任有李怀民、曹树文、王会明、韩成印、王宪恩、陈洪祥等都曾在这里负责具体工作。礼堂位于人委南边,当时称为南院,把人委称为北院或后院。礼堂西跨院住有海河宣传队和八三工程指挥部,后来又增加了“支铁办”(地方支援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大门口北边的平房曾设立接待站,由粮食系统的李洪藻,畜牧部门的李文仲在此负责接待工作,具体接待任务不详。当年礼堂伙房的大师傅们个个手艺高超,相互切磋厨艺,礼堂工作人员是一个团结亲密的大集体,县领导和客人都赞不绝口。
礼堂后边的一排平房是县评剧团的主要排练场所,当时剧团角色行当齐全,人才济济,阵容强大。我们小时候,没啥娱乐场所,礼堂成了城里城外的孩子主要的聚集地,每天有空闲,我们就看演员们排练和翻跟斗。时间长了,团长董存如、编剧孟昭林和全体演职员都认得我。年长的老演员有尚丽霞、张连川、戴永华、侯占峰、王少玲、王淑敏、吴素珍、吴凡、梁庆孝等几位老师在唐山地区全是名角儿。年轻演员有张玉凯、杨继勉、张玉春、盛金泰、沈桂君、杨大贵、邢永江、车素燕等后起之秀,他们刻苦练功用心作艺,破茧成蝶成为评剧名家。按现在的话说,他们个个都是大腕儿,印象最深的是赵振兴饰演《红灯记》里的日本兵,一句“带李玉和——”嗓音响脆,声遏行云,至今萦绕耳畔。
为啥写礼堂还要捎带县剧团呢?因为当时县城文化生活单一,正月里的头等大事就是看大戏,城里娘家人要套车接回嫁到乡下的姑奶奶们来城里看戏,这可是关乎体面的大事。当时流行的样板戏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等,那时一听咿咿呀呀的唱词就犯困,就等着看高潮时打仗的场面。如今想听也听不到,老演员们年事已高,中青年演员也都进入了花甲之年,一代名伶都相继告别了舞台。
礼堂东墙有个售票口,每年的正月初五开始演戏,没等过完大年初一,戏票早已售罄,每逢有特殊演出时,经常有上级领导、县直单位各部门的领导来找我父亲预定前排的座位票,找优待券、优待票。这些事情太多了,父亲面善心热,不好意思拒绝,有时候也有点茫然和纠结,但因此也联系不少新朋旧友。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经常趴在后抱厦的窗户上看演员化妆。一般人可没这待遇,因为孩子们都怕礼堂看门的杨大爷,杨大爷是小杨铺人,工作认真负责,说一不二,他说“不让进”孩子们就都躲得远远的,杨大爷喜欢我,只允许我一个人自由进出。
驻足礼堂旧址触景生情思绪万千,自从2003年大礼堂被拆除一晃儿都二十多年了,原址新建的摩天大楼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玉田老城的原有建筑布局,多少人不解:为什么建成仅仅40年的大礼堂会被鉴定为“危楼”呢?那么漂亮的大礼堂拆了实在可惜呀!虽然大礼堂不是我的,但我依然心疼。时隔多年,每当和城内老街坊谈起曾经的大礼堂,大家不约而同黯然神伤,大礼堂的拆毁已经成为我们心中难以释怀的隐痛。
大礼堂的拆除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大礼堂位于县城中心,位置优越,房地产商人看中了那块地皮,通过政府获得土地的开发权,当时的政府领导曲解旧城改造的含义,一味强调拆旧建新,忽视旧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大礼堂虽然算不上古典建筑,也属于历史风貌建筑,代表建国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当时社会审美取向。设若大礼堂保存下来,拆除周围杂乱建筑,围绕礼堂规划建成一个大广场,市民散步休闲之余,瞻仰大礼堂的雄姿,了解玉田的发展历史,大礼堂真可谓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田礼堂是全县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承载对老一辈建设者的厚重记忆和感情寄托,更重要的是,她见证了建国初期玉田儿女热爱新中国建设新生活的艰苦历程,礼堂不仅是一座建筑,她是屹立在60多万玉田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旧的事物之所以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可爱,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丰富内涵能够唤起人们无限的回忆,我原以为怀旧只是我个人的习惯,没想到我发表的怀旧的文章会有那么多的读者,那么多相似经历的同龄人发来评论,看到人们关注过去人和事,这更增添了我撰写回忆文章的信心,促使我加快步伐走访城内老住户,记录城市的过往。有时资料的取舍让我犹豫不决,落笔也难免苦闷惆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回忆文章也算是对逝去的人和事的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吧。
作者简介:蒋宝印,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玉田作协会员(网名置田庄主),在电力部门服务几十年,退休后专注家乡文史工作,特别是对老县城身怀感情,人文景观记忆深刻,喜欢钻研,满腔热情,平时爱好书画艺术,写小文侃京剧,在各类媒体发表作品,同时关注"三农"建设。座佑铭:内心有一份热爱,肩上有一份责任,愿意趁着记忆没有消失前把以前生活在唐山、玉田这片沃土上的故事告诉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