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約陳公祠落成序
文/龙莆尧 编辑/谦坤
常說木有本水有源,而人也有祖有宗,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千百年來,人之報本不忘追遠。
我祖彥約公自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自江西入粵,至今已有九百餘年,子繁孫衍、生生不息,經近千年拓展,彥約公後裔已散佈在粵省的從化、增城、東莞、番禺、南海、順德、龍門、清遠等處共五十多個村莊,人口已逾百萬之眾,其功其德,可謂千古流芳。
自宋至清之乾隆年間(1736-1795),我祖一直只有塋墓而未立宗祠,有感於此,鳳翔陳氏曾於清乾隆年間在番禺之鳳凰峝為彥約公建祠,梁已上而終未果。及至到了道光十六年(1836),族人商定由彥約公下五房子孫集資,于省城建造鳳翔書院以作奉祀。書院于道光十九年(1839)秋動工,翌年夏建成。爾後同治十二年(1873)、光緒二年(1876)、光緒二十三年(1897)均有重修或增建,延至日冦侵華,鳳翔書院為戰火所及,以至蕩然無存,鳳翔陳氏頓失奉祀始祖之所,至今已近八十年矣。
為彥約公建祠,是鳳翔陳氏後裔翹首所盼,也是本人多年夙願。在二OO四年彥約公一千歲誕辰紀念時,我開始籌畫此事, 二OO七年,在故鄉漳澎投得公地十五畝(約一萬平方米),為建祠打下根基,漳澎乃鳳翔上魁陳氏居住之處,地靈人傑,在此立入粵始祖之祠正得其所。二OO八年春,彥約陳公祠正式動工,經過三年精工雕造,於二O一O年秋落成。祠面闊五間,總寬二十米餘,深四進,總長五十四米餘,連附屬設施,建築總面積近二千平方米。全祠不用一口鐵釘,不用一寸杉木,所用木料全為從印尼進口之波羅格木,屋頂之陶塑脊飾,皆在石灣定做,选材考究,造工精良,以确保建筑物保存久遠。
彥約陳公祠及附屬建設共耗人民幣二千餘萬元,為本人獨資捐奉,按時價折算,這筆款項可購上好穀子一萬多噸,夠一萬人吃上三年有餘。憶昔少年之時,因時勢變遷,家庭突遭變故,父親遠走,母遭冤獄,兄弟妹妹俱投孤兒院,本人淪落街頭,饑寒交迫,幾成餓殍,及至稍長,又陷囹圄,茫茫苦海,不知何處是岸。苦難之中,我未言放棄,頑強求生、艱苦拼搏,終於抓住轉機,漸漸踏上坦途。逆境掙紮,需百折不回,個中滋味,實在一言難盡。今日衣食無憂,且薄有餘錢,實賴社會饋贈、眾人幫扶,更賴祖先福蔭。我斥資建祠,正是為了回報社會、答謝眾人,更是追念先輩、光耀祖宗、激勵後人、盡一份鳳翔陳氏後裔的責任。
巍峨祠宇,千秋永在,鳳翔陳氏,源遠流長。宗祠既立,列祖列宗牌位可重歸安身之所,子孫後裔亦有尋根問祖、緬懷先輩之地,願我鳳翔陳氏後裔,瞻祠貌而思祖功,常懷團結友愛之心、常勵奮發上進之志,常為積德行善之事,不斷開基創業,為鳳翔陳氏增光,為中華民族添彩。
鳳翔三十傳裔孫陳冠傑謹序
二O一O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