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发与金柳意象转调的情歌
——桑恒昌《泉城柳》读后感怀
王传华
尽管唐朝“贞观”天下,誉满九州,它也是多灾情多病患的。这让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第 “十五节” 中,发出悲天愁地的哀叹: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青莲居士“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大志,终究未能如愿,因而愁生白发,恨染秋霜。他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当时可谓人已衰老,鬓发飘雪,揽镜自照,倍加痛苦,遂创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绝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的鸣者。
时代不同了。
历史往往相似。
今世今朝,人类历史已步入呼唤感应理性、真知、正义的时代。所谓盛世的逍遥自在,而世理悲愁也多有堪忧。但是,只须借得青莲谪仙白发三千丈,便能濡绿泉城诗魔桑子恒昌的金色柳。
谁言春风无颜色
它将李白的
三千丈白发
濡染成飘逸的金柳
“满头白发三千丈”与“泉城万条金色柳” 的“物象”对接延伸,是当代诗魔桑恒昌的一种将“白发”与“金柳”相顾相盼、相依为命的一种神喻升华为道象意境的牵手对唱,一种诗哲理思遥隔千年时空的生命交响心灵呼唤与共震,也是诗人面对未来的一种相信、追求和期待。
哦!《泉城柳》,回复了李太白”白发三千丈”的历史向往;哦!《泉城柳》,展示了“白发濡染金柳色”的时代诉求。正如“雨花诗影”借用Al解读,《泉城柳》是桑恒昌与李白玄意巧妙地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意象对话。诗中将李白失志的满怀愁绪,转化为充满流动感的生命力,于方寸之间搭起一座贯通古今的诗意人生虹桥,在简洁的诗行中完成了一次宏观层面的诗学文化叙事。
诗歌不是玄学。但是,诗歌离不开玄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玄学的“得意忘言”。桑恒昌的诗歌,无不身系玄学。“得意忘言” ,是他特有的主要思维形态。正是持有这种“言在耳目之内,意在八方之外”的玄幻观念和法则,才让他的诗歌开宗明义产生了有别于汉语言学的新气象,轻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意在八方之外”的玄幻理念。
《泉城柳》所表现的“意”,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艺术化再现。“常着文章以自,颇示己志,忘怀得失,因而自终。” 桑恒昌是一位落脱事故,忽形忘言,重理想,贵精神生活的人。“解体世纷,结志区外”,这种处世的态度和超世的方法,也正是玄学“得意忘言”的具体运用。这一点,反映到桑恒昌先生的诗歌美学中,则开拓出了一派极富理想色彩的艺术境界,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萧散自然气象。
诗歌巨人桑恒昌先生悉心追求的,是宇宙本体之理,造化自然之趣,超言绝象,而以“得意忘言”为意归。“得意忘言”有力地冲击了传统诗歌的僵化习气,带来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的解放开拓新空气,启发人们去探索心灵直觉以外的玄远世界。
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最终是要抛弃愁绪缠绕的“白发”,迎来一个“金柳”彩绘阳春的黄金纪元的。
2025年4月27日
温哥华
🔸🔸🔸🔸🔸🔸🔸🔸🔸

《泉城柳》
桑恒昌
谁言春风无颜色
它将李白的
三千丈白发
濡染成飘逸的金柳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