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待机而灵动
——谈嵌字诗创作引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新路探索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多考虑。因此,探索出一条或多条初中语文综合实践的阳光之道是落实新课标的切实之举,身为师者理当尽力为之。本文写的内容就是笔者把嵌字诗教学引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新路探索中的想法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 综合实践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 文化 诗文化 嵌字诗
前言:也许有人看到本文题目,就会对笔者发问,仅现行语文教材在初中三年的六册课本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诗词供初中学生阅读,光课外古诗词背诵就有六十首,学生在读背的基础上,对诗词的理解和追求肯定会有所突破,你又何必将诗词创作引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中呢?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学生总是学生,读背就是读背吧,又有几个会从读背的基点出发,向借鉴仿写创作的层次进军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笔者就直接与语文教学打交道,且大多数年份教初三毕业班,这些年来,笔者在农村初中这块教学阵地上摸滚跌爬,经历着失败的痛苦,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为人师者,虽能力有高下之别,但追求的当是尽心尽力;虽难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说,但仿之近之是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多考虑。笔者辛勤耕耘,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紧紧地向《语文课程标准》靠拢,尽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尽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良心。而将嵌字诗写作教学引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是笔者潜心钻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初中学生写嵌字诗,需求来自于学生实际,动力来自于语文老师的为师之道。今日就此题目撰文,写点内心感受,与同仁分享,更期得专家匡扶。
一 将嵌字诗创作引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是现实的需要
(一) 探索新路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个标准出台,首推的是“人文素养”,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该如何培养呢?就大社会环境来讲,我认为“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追求的是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的是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的是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人文素养的核心理念 是讲求社会人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全息平衡地向道接近。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时期,因此,关注他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与民,与学生本人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隶属于人文概念之下,理应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出最大的努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把嵌字诗教学自主地引入语文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初中学生调运已有的诗词基础知识,古为今用,继承发展“诗为心声”的情感载体,潜移默化,让他人在获得文学美感情谊感受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人品内涵得以正向弘扬凸显。这是一件落实好事的实事。且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是被现今社会公认了的,语文自然也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老师的为师之道。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使得语文老师必须得认真思考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载体来保证课改之路的畅通有行。
而语文综合实践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课标精神的具体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如何引发学生主动地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共同讨论,形成共识;如何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如何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周密思考,以求得让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感受富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并通过活动收到学习语文的实效。因之,探索出一条或多条初中语文综合实践的阳光之道是落实新课标的切实之举,身为师者理当尽力为之。
(二) 探索新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身为师者,为学生的学习考虑是为师正道,语文老师理应让学生较好地获得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功能也应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要旨。但是现在也在评论,说语文学科功能在异化。有人曾作过类似这样的阐述: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景之中,就是烦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该怎样学语言。尽管这仅是一家,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深知自己是在怎样落实课标要求的,但也承认这一阐述说出了我们的一些无奈。尤其像笔者一样处在最下层的农村初中,受种种办学条件和学生来源的限制,还要受普高升学率高低一搏的社会评价的影响,有时也要来几下明知不可为却为之的弊行。说句心里话,原本很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那样一搅和,是有点得功利伤感情的滋味。因之要让自己的学生拥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就得回归语文本色,语文姓语。记得乌申斯基说过,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它那里去。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就是最朴素的爱国情感,语文老师有职责想方设法去引导自己的学生。又如,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如何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同样需要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去探索出一条条实效之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如何借鉴其他成功经验为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寻得出路,应是我们的实际需要。
(三) 探索新路是激励教师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挑战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除去课本编排体系中的每单元一练的内容外,笔者还关注着如何凭借自身优势拓展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新内容的问题,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母语尽点绵薄之力。新课标极力提倡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这个工作,没有现成的,对教师本人充满着挑战。首先得找米下锅,然后安排如何煮饭,如何合人口味……教师得使出浑身解数,发掘自身潜力,甚至得学习取经……面对这样的情况,是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的,要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样的探索新路,应该是教师本人必须承受的心路。因之,探索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新路,也是激励教师自身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心路,对自身的成长是有力的自我促进。
二 有趣而乐此不疲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探索之路
(一)追本溯源,路在脚下
把诗词创作引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时脑热。因老是教初三,每届毕业生都要发一本毕业纪念册,即将毕业离校了,让同学和老师在纪念册上写写临别赠语,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正事。事情出在那些题写在纪念册上的文字上。一本可以说值得永久保留的纪念册,却被那些乌七八糟的言语糟蹋了,几近一堆毫无纪念价值的废纸。这不是一届两届的问题。当每看到那种情况时,我真的很无语,也为语文感到不平,应该为纪念册救命。语文老师义不容辞,因之有了初步的想法,引导学生写能登大雅之堂的临别赠语。说实在的,笔者当时也没有向更深层次的方面多想,就是怀着一颗很朴实的心,去做一件很朴实的事。
……
“‘祝你心想事成’,‘愿你美梦成真’,这样的留念题字怎么样?”
“不错,人人都想成功,心愿很好。”
“老师能不能再多写几个字?”
“可以啊,即兴给同学们来首嵌字诗,就用前面题写的几个字,怎么样?”
“好啊!”
【祝】辞留纸作印记,
【您】我情谊愿永存。
【心】照不宣可倾吐,
【想】法有异仍互尊。
【事】业辉煌期明日,
【成】功喜悦满乾坤。
心【愿】如火热辣辣,
给【您】贴身暖洋洋,
娇【美】脸蛋红扑扑,
夜【梦】醒来仍靓靓。
天【成】人意乐融融,
诚【真】践行路荡荡。
……
嵌字诗就这样在我的学生中传开了。事后,笔者认真地回想了当时的情景,并反思这样做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想想当时的情景,内心还是很欣慰的,学生们很兴奋,也很需要;反过来,学生对老师的肯定也萌发了教学生写赠语的想法,尤其用嵌字诗的形式写赠语的想法。教会学生写嵌字诗,可以为临别赠语的写法拓出一条新路,让那些过于直白的祝贺语赠言有所变化,既可尽靓一下世人的视觉享受,又平添一些文学趣味,自然也就增添了收藏意义。这样做又能与名为初中毕业生的文化内涵合辙。是件好事,很值得一做。再往更深的方面想,就想到我们语文学科里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了。因为在教学生学写嵌字诗的过程中,势必要调动学生原有的诗词积累知识,势必要调动学生记忆里的同学朋友老师家人的情感触点,势必要通过缜密的思索,把知识和情感的表露和谐的统一在一起,这应该是人文的综合活动,更是语文素养培养和反馈的有效载体。再则,嵌字诗总还是嵌字诗,因为它首先考虑的是嵌字表情,由于受所嵌字内容的约束,至少平仄音律不能太讲究,说实在的,有时想讲究还真的讲究不过来,形式和内容的天平,在摆不平的情况下,倾斜于内容是正道。更何况我们所教的对象还是初中生。鼓励他们写写寄情的嵌字小诗,适时点拨,多加褒扬,也是对他们人文精神培养的好方法。这样想来,倘若这条新路能走成功,倒真可以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打出又一片新天地。真是事出偶然,情之必然。三年同窗情,尽付一诗中。他年邂逅翻旧志,再话年少时。亲,您说是吗?
(二) 利用积累,寻找切口
话已说到这份上,就得看为师者的实际行动了。俗话说,砻糠搓绳起头难。该如何将嵌字诗的写作辅导教学引向学生全员和深入强化呢?首先,摆在笔者面前的难题就是教学时间从哪里来,自己所教班级倒还可以挤时间凑合,其他班级呢?其次,凡事开端总得有个由头吧,嵌字诗的推出又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哪些素材联系最自然呢?再次,凡事讲个名正言顺才好,这种做法是否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理念相一致呢?一系列的问题都在笔者的脑海里折腾,有的问题自己辛苦一点能解决,而有的问题则是自不能及了,要征得教务处乃至学校领导的同意和通盘考虑。好在事在人为,同事理解,领导支持,问题迎刃而解(利用晚自修的时间,安排点课节,下班辅导;特别有兴趣且才思敏捷的,报名参加文学社团,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培养)。接下来,就是解决课题自然引进的由头问题。笔者想到了古诗词。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这就是人文的体现,更是诗人们语文高素养的体现。再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不少古诗词,其中有不少是送别诗。如《别董大(唐 高适)》、《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送友人 (唐 李白)》、《.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山中相送 (唐 王维)》、《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等,诗中情感,溢于字里行间。嵌字诗虽不能与那些名诗同日而语,但诗的源是相同的;赠语嵌字诗也与送别诗有着诸多相似点。学生迈向诗词写作的台阶有了,切入口也寻到了。有积累,有切口,做事就轻松多了。留下来的就是为师者如何调运自己的才思,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吸引学生,有效激发强化他们的兴趣等事情了。思量这一做法,也与新课标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指示精神“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的提法相一致的。
(三) 精心备课,激趣发力
课时不多,堂堂重要,既要海阔天空,又要实用精到。务求为师者精选实例,评点赏析,迁移引申,活络运用。说起因,述渊源,举例子,讲写法,环环相扣,娓娓而道,蓄势情感,待机引发。还有那诗中的物情相生、情物相依玄机都值得去引导。而这样做法又都是紧扣新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目标的。
课例简述:
1.缘起有因,现实所需(实际生活出发,实际问题引进)
(课例片段)
……
师:同学们,我们自打进入学校读书以来,接触了很多诗歌,尤其是唐诗,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几首,可以说是诗意盎然,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但不知大家见过这种诗体吗?(老师用多媒体呈现一首自创的寄语祝贺的嵌字诗)
生:……没见过,不过,老师,我发现把这首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可是一句很好的话吔,祝你心想事成,是啊,谁不想所做的事成功呢!那么,老师,它叫什么诗啊?
师:嵌字诗!叫它嵌字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老师,我懂了,它是把想祝贺人家的言辞镶嵌在诗句里的一种诗的写法。
师:是的。不过,有同学一定会说,那老师你,把这种诗体介绍给我们,肯定有你的道理,我们很想知道原委。
师:(讲述同学题写临别赠言的事)
生:老师,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这嵌字诗很有意思,我一定跟着老师您好好学。
……
2.诗出有源,趣味横生(交代历史根基,酝酿学诗趣味)
(课例片段)
……
生:老师,这嵌字诗的形式,是不是您创造的?
师:同学,老师可没有那么有灵性,不过这嵌字诗倒是有几个有趣的故事。(讲述“有柴出卖” ,“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以及《水浒传》中的“卢俊义反”三个故事)
生:原来嵌字诗还有着这样深厚文化背景,像苏东坡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都光顾过,文学名著里也有它的存在,真是的!
……
3.衣钵正本,唤醒旧记(适时利用国粹,感受古人诗魂)
(课例片段)
……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嵌字诗引进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其中的原因前面有所交待了,老师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想教会大家写嵌字诗,既然以诗相称,总要有诗味,我问大家,什么是诗味?诗要具有哪些味呢?
生:(七嘴八舌,各陈所见)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有些说的很有见地,也让老师看到了同学对诗的热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唐代诗人们写的送别诗,再以这些诗为例子说说诗味,怎么样?谁先来起个好头?
(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的送别诗,老师将备案的唐代送别名诗随机用多媒体展示,以便于全体学生的对诗的理解,再次感受诗人情感,并加深对诗味的理解)
……
4.实地起步,步步为营(调运学生才智,试练尝试成功)
(课例片段)
……
师:同学们很努力,分析得有道理,老师感到很高兴。现在,同学们有没有想借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模仿老师嵌字诗的写法,自己也来做一回诗人?首次写,镶嵌的字不要多,安排一个四字句,可五言,也可七言。
生:(跃跃欲试,考虑寄语,构思诗句)
……
附:学生习作一
【朱】砂外红其内焦,【老】者谦虚众人晓。【师】生情谊永相传,【好】人定然有好报。
附:学生习作二
【学】生读书是天职,【写】数学文为今生,【嵌】入世俗心不纯,【字】里行间留感情。【诗】句虽拙想法在,【真】诚话语出心间。【不】求老师多夸奖,【错】误之处还望说。
这样做,较之那些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等等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有了明显的区别。它重视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合,重视了知识学习与活动及生活的相辅相成,重视了结果与过程的和谐一致,既讲求知识的重要又关注整体素质的提高,变“语文语文,让我头疼”为“语文语文,让我欢欣”,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这样做也能应对时代对语文的呼唤——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
(四) 细化方法,有路可循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为师者仔细的将诗歌阅读方法及写作注意点等基础知识逐点讲清,方法到位。一堂课,既要讲,又要练,就如在“精心备课,激趣发力”一节内容中提及的课例一样,老师的侧重点只能倾斜于激趣一边,而这块内容一般也应该安排在综合实践课的第一课时进行。那么,余下来的众多须讲的内容也都需要老师一步一步的一课时一课时安排落实,并坚持一课一重点,有讲必有相应的练。如诗词的平仄要求,音律押韵的常规,练字修辞,嵌字诗镶嵌字词在句中位置的考虑,嵌字诗中需镶嵌字的选定及位置的关系等,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古诗赏读和实际习作的分析,细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下完成的。最后还必须讲出一个个能使学生认可的之所以然。只有通过这样的辅导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写作道理,才能自然引发并强化学生的兴趣和内心的原动力。
活动训练内容方法及目标安排细化表
节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训练目标
训练台阶
1
引进课题,领略诗味
讲练结合
激趣,心理定位
老师作品铺垫
2
音律押韵知识
美诗点评,边练边改
略知音律押韵常规
学生前课习作
3
嵌字诗嵌字位置
美诗点评,边练边改
懂得位置安排诀窍
学生前课习作
4
平仄对仗知识
赏析点评,修改比照
略知平仄对仗要求
学生前课习作
5
需嵌字选定及位置关系
材料比较,得失权衡
懂得两者关系协调与互补
学生前课习作
6
强化练习
重点个性辅导,点拨
初步达成写作要求
若干成果展示
习作展示
嵌字诗谢师恩
深【感】老师教导情,
千【谢】万谢声声好。
人【老】心好慈父样,
宗【师】辛劳为俺好。
身【教】言传历历现,
唯【我】自身太过娇。
学【写】文章你操劳,
借【诗】酬谢师辅导。
(五) 熟能生巧,师生共勉
学生对嵌字诗的写作激情,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识能力的逐渐深入而得以不断提高,其心理行为经历从慕之到想之到仿之到学之的过程,逐步走向诗的天地。通过不断的操练,以至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甚至还能生出一些巧来。
请看下面一例:
师生对答嵌字诗
【即】兴题诗贺同学,
【将】登新程步步高。
【离】合散聚平常事,
【校】园生活可记牢?
【会】当一朝回母校,
【记】忆犹新话当朝。
【师】之言行为君好,
【否】则不会自煎熬。
【师】之言行全为阿,
【恩】深爱明始终一。
【难】得一遇好老师,
【忘】本不合人道义。
【一】言一行记忆新,
【生】生世世不忘记。
【铭】刻位右常提醒,
【记】它一生也都值。
无论从对镶嵌字的斟酌看,还是从诗句本身的意蕴以及韵律分析,都是值得称道的。生已达此,师有何求?
(六)形成特色,继承创新
自笔者将嵌字诗教学引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以来,在校园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在这方面的积极性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碰到笔者,往往会问起什么时候再给他们上上有关嵌字诗写作的课,有的学生还会将自己写成的嵌字诗拿来给笔者看,希望笔者为他(她)的诗作润笔修改。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笔者付出的值得,也说明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在学生中是有市场的。久而久之,便会很自然地形成教师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当老师的,尤其是当语文老师的,是否值得一试呢?笔者在平时也比较注意发挥嵌字诗在教书育人的作用,或表扬,或激励,或告诫,或庆贺等等,甚至还把嵌字诗延伸到与学生家长的感情沟通上,其效果都不错。
下面例举几首:
致语文科代表徐晓彤
身同【感】受忆往昔,
万千【谢】意涌若溪。
丽质【晓】畅学生份,
天明【彤】日独为伊。
字迹【工】整心若此,
有所【作】为与人异。
竭力【负】起千斤担,
勇承【责】任尤其急。
赞张小燕同学人品优秀
大【张】旗鼓弘正气
微【小】细处见精神
娇【燕】衔泥筑暖巢
恰【同】人间创新程
勤【学】苦练求学识
诚【真】心意慰师恩
读【懂】凡尘林总题
处【事】处世顺应承
新学期致辞
【希】冀新年创佳绩
【望】江路上更努力
【大】凡成功在于勤
【家】喻户晓多勉励
【再】起东山立江南
【接】济学海达蓬莱
【再】言豪迈起足下
【厉】兵秣马争第一
考前鼓励诗
【沉】稳熟思迎检测,
【着】急浮躁只添累。
【冷】面巧对拦路虎,
【静】观复杂显能耐。
【考】场风云等闲过,
【出】手扬鞭催征途。
【佳】人取得玉如意,
【绩】效卓著令人慕。
向国旗敬礼,做个有道德的人
【向】者前人洒热血,
【国】家当立兴中华。
【旗】开得胜创新天,
【敬】酒诚惶斟先烈。
【礼】仪三牲呈祭台,
【做】强做大做龙人。
【个】人得失且放下,
【有】意社稷念苍生。
【道】修正途为大家,
【德】才文武捐华夏。
【的】确拓得阳关路,
【人】间开遍理想花。
祝家长们圣诞节快乐
【祝】语频传似捷报,
【圣】洁素心表衷肠。
【诞】辰之日问耶稣:
【节】俭生活为哪桩?
【快】人快言让人爽,
【乐】意为你铺安康!
嵌八字小诗送友人
三载同窗【虽】短暂,
患难与共【可】明心。
今朝不诉【离】时苦,
明日还说【别】后勤。
殷殷真诚【情】满膺,
悠悠期盼【谊】留襟。
两人好处【永】牢记,
奋斗途中【存】好音。
卜算子 贺中秋
秋雨迎月圆,
中秋合家欢。
声声呢喃温馨传,
真情在人间。
你我真有缘,
令郎(爱)在吾班。
同育人才齐流汗,
共奔艳阳天。
三 美好而富有挑战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继续发展之路
将嵌字诗教学作为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内容,想来已有三年。在这三年的新路探索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语文乃至思想的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多元的有效增长。三年的历程不算长,但笔者在这块土地上的辛勤劳作,汗水付出,都有了较好的收获;也感触到了诗词教学的挑战性。作为一门学问,初识可以,深入其中,愈觉艰难;但笔者觉得难有好处,因为它会逼迫强者遇难而进,逼迫强者更加自觉学习,以成其真正的强者。
就在今年十月十八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推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是在做文化事,应该做好初中段的文化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心尽力。这条道还很长,万里长征一步一步走,相信我们会用自己的良心践行,把嵌字诗教学在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出来,把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得有声有色,把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把初中文化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苦】中有甜,【乐】在此为,【为】师大义,【生】生不悔!
注:这是一篇写于近二十年前的文章,今天整理内容,跳入我的眼帘,觉之与今之所作诗事有联系,故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