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稀岁春 登勒克山感怀
文/于文水 诵/幸福一生
〖题记〗 我的老家乐山,是个百年小镇,因其西倚磨石山,故满语称为勒克山,明朝在此设立勒克山卫,清朝设立勒克山镇。乾隆年间建立乐山大庙,同治年间形成乐山集市。清末民初时,勒克山据谐音简称乐山直至今日。甲辰之春,我于古稀之岁一个晴朗的日子,再次登临故乡之山并拙笔以记所见所感。
古稀之春
我登上了家乡的勒克山
它座落在省府长春之南
虽海拔不高
也没有什么名气
更不见于经传
但我很自豪
因为我清晰的记得
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曾告诉我
这里是中华龙脉
长白山的绵延
一路攀援
虽没了孩童时的轻盈灵动
却也没表现得如何的步履蹒跚
望着满山蓊郁的松楸柞柏
与繁星点点的山花烂漫
心底油然升起
一种景仰之感
登上“山花顶”主峰
极目北方
“六五二”厂的粗大烟囱
昼夜不息
云烟依然
放眼东部
薄雾掩映下的新立城库湖
茫无际涯
水光潋滟
眺望山南
传说是
二郎担来的东西“双尖”
还有因其小憩打坐而形成的“马鞍”
清晰可见
展目西凝
层峦叠嶂
郁郁葱葱
掩映着几处村落
正徐徐飘散出袅袅的炊烟
古稀之春
我登上了家乡的勒克山
俯瞰山脚
近年复建的“长乐宫”
庄严雄伟
气势恢宏
赓续着数百年勒克山大庙的香烟
东去十里外
明清时代
筑起的军事防御工程
和民族分界——“柳条边”
遗迹依稀可见
沿边再往东去
史册铭记的“伊屯边门”
虽已没入库区水下
不可再现
但这里曾发生的康熙、乾隆大帝巡幸吉林
驻跸乐山界内伊屯边门的故事
留下了清廷两代帝王的风范
更有“长春厅”衙署
遗址完整保留
标记着时代的变迁
望向镇里
新街与时俱进
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长长高速与长伊快速
两条交通动脉之间
百年老街
沧海桑田
大村落模式的
烧锅 糖坊 铁炉和木匠铺
已更替为两层楼房构成的商业网点
闻名遐迩的百年大集
东移新址
完成了整体搬迁
万米场地上
分门别类
排列着百种商品的铺摊
农历一、四、七的集日
延续了近二百个春秋冬夏
至今不曾改变
每到农历新年来临
眼前便浮现出
大集上的人头攒动
和贩卖者吆喝声连成一片
循声望去
粉条 豆腐 鸡鸭鱼
蘑菇 辣椒与蒜瓣
灶糖 豆包 糖葫芦
美食 干鲜 黄米面
摆放着一溜溜一排排
农家的绿色地产
热闹非凡中
人们赶着大集
买着特色
逛着文化
心中盛装了满满的幸福感
古稀之春
我登上了家乡的勒克山
望着眼前十几个自然村
分布在新开河北河南
傍山临水的景象
感慨万千
家乡乐山
不算什么名地
确形同“如意”
福山福水
咸有灾难
且不说是否人杰地灵
也不说腾龙出仙
单只是这丰厚的
人文、自然资源
就为这里的子民留下了
富庶的遗产
值此
我由衷的祈望
家乡乐山
勒克山
应得到有效的开发
乡村振兴
农旅融合
长足发展
真正实现
永远
宝穑丰饶
风调雨顺
镇泰民安
(原创首发)
作者 于文水 195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长春市绿园区老年诗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绿园枫林艺苑》主编。曾参与编辑出版《春红绿园》、《绿园撷英》、《翰墨春秋永乐年华》、《永远跟党走》《开启新征程》等多部诗书画集,其书法与诗词作品曾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得过奖项,并发于多种报刋、杂志及微博微信网络平台上。
主播简介:幸福一生:弘扬正能量,爱好朗诵,唱歌,摄影,旅游,愿用声音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