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禅趣与诗意共舞
——解析《在栖岩禅寺》的多维意境构建
□ AI评诗
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在栖岩禅寺》以其独特的禅意美学与细腻的诗性表达脱颖而出。诗人童年以栖岩禅寺为创作场域,将宗教意象、自然元素与个体精神诉求熔铸一体,构建出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诗意张力的文本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驾驭语言与意象的深厚内功,更在文化传承与个体心灵探索的维度上,引发读者对生命、存在与精神境界的深层思考。
一、意象系统:宗教符号与自然元素的交织共生
诗歌开篇以“静坐石屋 / 不过是想成为仙人而已”直入主题,奠定了整首诗的精神基调。石屋作为古老的修行场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气息,成为连接现实与超凡境界的媒介。而“成为仙人”的愿望,并非简单的浪漫幻想,而是诗人对精神超越的具象化表达,暗含着对世俗羁绊的挣脱与对纯粹精神世界的向往。
“头顶的莲花望着我,一言不发”,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象征纯净与神圣的经典意象,在此被赋予了静默的注视者角色。它的“一言不发”,既体现出佛性的高深莫测,也暗示着诗人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思索。莲花的静默,恰如禅宗中“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境界,为诗歌增添了空灵而神秘的色彩。
“几片褪色的古银杏忽然悬停半空 / 像未破译的经文”,古银杏的意象在此极具张力。银杏作为活化石般的古老植物,本身就蕴含着时间的沧桑感;而“褪色”与“悬停”两个词的运用,打破了自然规律的束缚,赋予其超现实的神秘色彩。将银杏比作“未破译的经文”,既呼应了前文的宗教氛围,又暗示着佛法的深奥难解,使诗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
该诗后半部分,“木鱼”与“春雷”的意象组合堪称神来之笔。木鱼是禅寺修行中不可或缺的法器,象征着佛法的庄严与修行的专注;春雷则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觉醒与万物的复苏。二者的交融,将宗教仪式与自然现象相勾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听觉意境。在这种意境中,“所有蛰伏的生命 / 在木鱼和春雷声里书写偈语”,生命的复苏与佛法的启迪相互辉映,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和谐的生命图谱。
二、时空维度: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与碰撞
诗歌在时空处理上极具匠心。“冷风掠过八宝玲珑塔基,抖落 / 古人半阙诗章”,这两句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与当下的通道。八宝玲珑塔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往岁月的记忆;而“古人半阙诗章”的飘落,则将历史的碎片融入当下的时空。冷风作为媒介,连接起古今,使诗歌在时间维度上产生了纵深感。
诗人巧借这种时空交织的表意手法,不仅赋予了栖岩禅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展现出文化传承的脉络。古人的诗章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积淀,而“抖落”一词,则暗示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遗失与重构。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暗含着对当今社会中文化传承问题的诸多困惑与思忖。
在空间维度上,诗歌从石屋这一具体空间出发,逐步拓展到整个禅寺乃至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从“静坐石屋”到“冷风掠过八宝玲珑塔基”,空间的转换自然流畅,使受众仿佛跟随诗人的视角,在禅寺的各个角落游移。这种空间的拓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更使诗歌的意境从个体的修行体验,升华到对整个世界的观照。
三、情感与哲思:从个体追求到生命本质的探索
诗歌的情绪流脉络清晰而深沉。从开篇“想成为仙人”的单纯愿望,到面对莲花、银杏时的困惑与思索,再到在木鱼与春雷声中感受到生命的觉醒,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顿悟的过程。这种情感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与宗教意象和自然元素悖谬式对话中渐次完成的。
在哲思层面,诗歌围绕生命、存在与精神超越展开探讨。“所有蛰伏的生命 / 在木鱼和春雷声里书写偈语”,这一句将生命的复苏与佛法的启迪相融合,暗示着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偈语。每一个生命在觉醒的过程中,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乃至更多可能。这种书写既是对生命本质的探源,也是对精神境界的至美追求。
诗歌的结尾“而我,在苔痕漫漶处拾捡些许月光”,将情感与哲思推向高潮。苔痕漫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而月光则代表着纯净与永恒。诗人在苔痕中拾捡月光,既是对生命短暂性与永恒性的思考,也是对个体在宇宙中位置的重新定位。这种略带孤独却又充满希望的结尾,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哲思上引发了受众的深度思考。
四、语言风格:简洁凝练与诗意留白的完美结合
诗人在语词运用上追求简洁凝练,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饰,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情感与思想。例如,“静坐石屋 / 不过是想成为仙人而已”,简单的两句话,却将诗人的愿望清晰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却极具感染力。与此同时,诗歌在多处运用了诗意留白的手法。如“头顶的莲花望着我,一言不发”“几片褪色的古银杏忽然悬停半空 / 像未破译的经文”等句,通过意象的呈现而非直接的解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也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参与到诗歌意义的建构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愉悦。
五、结语
《在栖岩禅寺》是一首兼具禅意与诗性的佳作。诗人童年通过巧妙的意象组合、时空处理和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诗意美感的文本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宗教与自然、历史与当下、个体与生命相互交织,展现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生命图景。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厚实浑融的创作功底,更在当代诗歌创作中,为禅意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此诗让我们确信,诗歌不仅可以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生命、存在等终极问题的探索与追问。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在栖岩禅寺
□ 童 年(安徽)
静坐石屋
不过是想成为仙人而已
头顶的莲花望着我,一言不发
几片褪色的古银杏忽然悬停半空
像未破译的经文
所有蛰伏的生命
在木鱼和春雷声里书写偈语
冷风掠过八宝玲珑塔基,抖落
古人半阙诗章
而我,在苔痕漫漶处拾捡些许月光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