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乡土,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陶玉山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乡土中国》一书,是于1988年获得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教授书写、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它充分利用借助来自作者亲自调查走访的第一手资料,较为全面细致深刻地描述了乡土中国的格局及生活特性,令人信服地介绍了特属于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结构与本色,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社会变迁与乡土重建的理念,充分展示了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论,着重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的著作。浸润着人文温度,历史厚度与思维深度。对于想了解我们中国的乡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通过研究社会现象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对于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本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是理解我们中国社会的关键之作。现在读来,其中的不少观点仍有现实意义,不但不过时,反而更有启发借鉴意义。在飞速变化的当代社会,这本书随时提醒我们,不应该忘记传统与根本,而应更加珍惜与传承。
全书共分为十四个长短不一、内容深入浅出的章节,每个章节的标题就是所介绍讲述的内容。譬如,第一章节“乡土本色”,其内容主要是与乡土社会有关,开头第一句就将其内容高度概括出来,然后,根据调查报告,展开令人感叹赞赏的议论分析。“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作者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短短一句话,就将中国社会的特征概括出来。再譬如,“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节,明确告诉我们,农村社会结构的格局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而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而道德观念即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应该要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正所谓:人际关系“亲疏有别,远近有序。”每一章节,让我们对中国乡土社会有着更深的理解,会更加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作者在“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所说的这段话,可以视为理解这部书的一把钥匙。书中对乡土社会的描述,细节充实,从家庭、亲缘关系,到社会结构,每一处都透露出乡土中国特有的牢不可破的人际关系和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那种纯粹而简单的生活状态与如今繁忙且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些历史,我们总是在历史之外。这部看上去很薄,而内容详实丰厚的书,蕴含着作者的心血和亲力亲为的劳动成果,充分体现出梁启超所说的“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能让我们读者触摸到中国社会的脉搏,读懂中国人内心世界。书中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即使是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乡土文化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读懂《乡土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每读一遍,都仿佛是与历史对话,与乡土的灵魂共鸣。
《乡土中国》深刻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性与内在的逻辑。作者用通俗易懂且凝练明了、富有活力的语言,以超乎寻常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着重强调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基层自古就是乡土性的,农村人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们的根。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就像不同的人,圈子大小不同,有事找熟人一样,非常合理正常。书中举例很多,非常贴切自然,不乏生动活泼,随处可见富有哲理和寓意、甚至浪漫的令人击节叫好的句子,给这部学术著作增加了不少文学色彩和可读性,有助于我们对其所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不发生偏差或误解。读了之后,印象深刻。
这部书揭示了乡土中国社会的中“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核心概念。作者用自己深厚渊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分析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地都还带有一丝土气。”乡土本色看中国。明确指出了乡土性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譬如,他谈到了乡村社会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这一显著特征,比较有说服力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乡村更依赖于人情,而非法律。对墨家所言“爱无差等”似乎有了更深的感悟。
书中讲乡下人对土地的眷恋。说祖祖辈辈都守着那块地,春种秋收,土地就是命根子。哪怕是出去打工,心里也是惦记着家里的那几亩田。它让大家知道,乡村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更是咱文化、人情的源头。乡土社会里的礼治和城里的不一样。村里靠的是代代相传的规矩、情面。同时,把咱们中国乡土社会的里里外外抽丝剥茧一样剖析得好透彻呢。这不就是村里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嘛。以自家为中心,亲戚、邻里关系像水波一样,一圈圈往外扩散,越靠近圈心越亲近。哪家有个红白事,八方来帮忙。七大姑八大姨,全都凑在一起,热闹得很。可要是有了纠纷闹了矛盾,也是这圈儿里的人最揪心。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即使你想融进去,也是不可能的。农村的这种圈子,平时看不出来有什么两样,甚至可以说如同不存在。而一旦有事,就显现无疑,其作用和效果,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书中还谈到了乡村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其中的“差序格局”的概念,便是我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独特模式。一句话,作者通过对农民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乡土社会独有的温情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尊重和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感念。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乡土社会的一扇门,为我们理解当代农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有空可以多看看,琢磨一下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厚浓郁的韵味。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自私与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及制度的无知。只有了解了真实的历史和文化,才会站在客观事实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省。”阅读了这部书,我们在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范围的同时,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理性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毫无疑问,这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都有积极可取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