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花火了一座城
李伟华
以前有个人,红了一座城。他笔下的人物让人刻骨铭心:“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先生,憨厚老实、“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闰土,张着两脚像圆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信奉精神胜利法的阿Q,还有以人血馒头做药的荒诞世相……这个人便是鲁迅,绍兴人。他用如椽巨笔,将绍兴的风土人情、世态炎凉刻画得入木三分,让绍兴这座城因他的文字而声名远扬。

清扬摄
而最近,一树苦楝花,却以另一种姿态红了一座城。
4月27日,馒头摄影师组织的摄影小组,从杭州奔赴绍兴,开启“水乡花事一日摄游”,体验“暮春苦楝香,一梦枕江南”的休闲摄影创作之旅。楝花易落,莫负花期,这般邀约,惹得我也忍不住与同道中人一同踏上这场寻芳之旅。毛毛细雨中,我们乘大巴离杭,奔赴黄酒小镇。途中,我与后座的摄影师清扬目光交汇,相谈甚欢。我们聊书画、摄影,如遇知音,言辞间笔墨丹青与光影长焦共舞,似摩诘抚琴遇伯牙按弦,黑白浓淡皆成韵,虚实明暗尽通禅,短时间内便结为艺友。
黄酒小镇·镜头里的旧时光

清扬摄
在江南水汽氤氲的晨光里,一行摄影师踏着青石板路,悄然走进黄酒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是小镇的独特韵致;而黄酒小镇,自然处处弥漫着酒香,酒坛子随处可见。行走在小巷中的背影,似戴望舒《雨巷》中那丁香般的姑娘,带着几分朦胧与诗意;或是回眸一笑,百媚顿生。伫立桥上,眺望行人,倚靠于古屋门边,浅笑盈盈,在镜头下皆是美意绵绵。
清扬摄
清扬摄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走近打铁铺,只见一位老者一手用铁钳子夹着短铁棒,一手挥着铁锤用力捶打。那节奏分明的声响,仿佛是岁月的鼓点。大家纷纷围拢,抓拍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此时,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着那红红的铁棒在铁锤下渐渐变扁,“嚓嚓”几声,将这画面定格。
转过临水老宅的飞檐,对岸一棵大苦楝树开满了花,忽而撞入取景框。四月末的浅紫色花穗簌簌垂落,似被酒香浸透的烟霞,又像古匾上褪色的篆文在风中舒展。摄影师们或仰或蹲,将镜头对准斑驳的砖墙向上推,苦楝花的疏影与老屋黛瓦相映衬,与波光粼粼的小河相融。快门声与流水私语,将苦楝的清苦芬芳,酿进了胶片深处的留白。此时,一群美术生也已摆好支架,思索着如何将这美景落于笔端。
清扬摄
在河的两岸,我们寻觅着美,想要将其带走。久安洋隆局这个小洋楼,墙体斑驳,圆形拱门带着民国的风味,与边上的矮木屋形成不同文化的交融。身着民国服饰的美女摆出各种风姿,摄影师们争相抓拍最美的瞬间。
清扬 李伟华摄
绍兴,这座因鲁迅而闻名的城市,在黄酒小镇的烟火气中,又添了几分诗意与古朴。而那棵苦楝花,恰似一颗灵动的音符,在这座文化之城奏响了独特的旋律,让我们不禁期待,后续的行程中,它还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又将以何种方式继续“火”着这座城。
蕺山墨韵·探寻往圣遗风
临近午时,我们来到书圣故里,拍摄市井烟火与千年余韵。
踏入蕺山公园青石阶,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因王羲之洗砚的传说与刘宗周讲学的往事,在镜头里凝结成绍兴文化的微缩盆景。我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影像对话。
李伟华摄
穿过树影斑驳的登山步道,七层文笔塔矗立眼前。它绝非一座简单的宋代砖塔,而是用糯米灰浆、青砖与时光浇筑的立体史书。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的塔身,最初是绍兴府学的魁星阁,七层八角的结构暗合北斗七星与文曲星宿的方位。塔内两个螺旋木梯一边上一边下,不同楼层内墙上绘着绍兴从宋代以来的文武状元画像,也介绍着现代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爬到顶层,一支巨大的铜笔摆放在架上,笔头已被人摸得油光可鉴。人们似乎都想在此沾些笔墨之气,祈愿“下笔如有神”。我站在外面的回廊上绕行一圈,将整个绍兴城收入镜头。
向下走不远,便是蕺山书院。它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末清初,是浙东学术的核心阵地。书院以明末大儒刘宗周为灵魂人物,其在此创立“蕺山学派”,倡导“慎独”“诚意”的心性之学,上承王阳明心学,下启黄宗羲、陈确等经世致用思想。黄宗羲曾在此求学,后发展为清代实学先驱,使书院成为江南思想革新的摇篮。复建后设有“右军文脉”展室,串联起王羲之魏晋风骨与明清实学的文化脉络。
墨池 清扬摄
走几步,过状元亭,我们来到戒珠寺。这里曾是王羲之的故宅,据说他在此写下《兰亭序》初稿,并与谢安、孙绰等名士雅集。后因王羲之误会僧人窃珠,实则是鹅吞珠,他悔而建寺,寺名“戒珠”既喻佛家戒律,亦悼己之过与爱鹅之失。今日见寺院翻新,梵音声声入耳。正当我因未见王羲之故宅而略感遗憾时,向前走不远,进入老街,忽见一墨池,一群年轻人正在拍照。王羲之的墨池是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励志故事。相传其少年学书时,每日在宅院水池洗笔,经年累月竟将池水染黑,故称“墨池”。这故事既暗含“业精于勤”的东方智慧,也折射出后世对书圣艺术造诣的神化想象。
在寻常巷陌流转千年的呼吸间,按下快门的每一声轻响,都是与这座古城跨越时空的和鸣。当文笔塔的大铜笔与这墨池呼应时,方知水墨江南的魂,原是用时光慢慢晕染而成。这,正是绍兴这座文化古城的精华所在。而那棵苦楝花,似乎也在这一片墨香与古韵中,更添了几分文化底蕴,仿佛它本就是这千年文化传承的见证者,默默地为这座城的“火”增添着别样的色彩。
八字桥·见证漕运沧桑
八字桥并非孤立的建筑奇观,而是南宋浙东运河立体交通体系的枢纽。主桥拱顶距水面4.2米的净空,恰容漕船张帆而过;次桥平缓的引桥则与纤道相接,供背纤者从容通行。两桥相对而斜,形成八字,故得名。三河交汇处的特殊构造,使粮船、客舟与乌篷船得以在桥下实现多向分流。明代《越中杂识》记载的“辰时千帆竞,申时万樯息”景象,在桥墩青苔间仍可窥见往昔漕运盛况。
人们站在八字桥主桥上,拍摄来来往往的船只,将水乡的特色定格成最美的镜头。桥东的广宁桥河埠遗址,完整保留着宋代“前店后埠”的商居模式。站在桥上,可见远处苦楝树花盛开。但因距离较远,拍摄效果不佳。我与摄影师清扬绕路找寻最佳拍摄地,绕八字桥直街半圈,终于来到苦楝树下,拍摄下树的挂枝与水面、船只和远处桥的合影。
作者李伟华 清扬摄 桥西的龙华寺旧址,南宋时实为“瓦舍”所在。戏班画舫常借桥拱天然混响开演目连戏,船夫们以缆绳系船观剧,形成流动观众席。桥洞内壁残存的朱砂彩绘,依稀可辨“景定四年春社”的社戏广告。我仿佛看到小鲁迅当年观看社戏的情景,那热闹的场景与眼前静谧的苦楝花相互映衬,仿佛时光在此交织。
清扬摄 然而,我们依然还未见到心心念念最美的苦楝花。这棵花,仿佛是绍兴这座城藏着的珍宝,每一次若隐若现的出现,都撩拨着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对它“火”遍全城的魅力愈发好奇,也更加期待着与它的完美邂逅。
仓桥直街·苦楝花点亮水乡柔情
下午三点的阳光斜斜地漫过檐角时,我们恰好拐进了仓桥直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静卧于水巷之上。站在桥上,我们一眼便望见了远处水边那棵最美的苦楝树。摄影师们都如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般兴奋,直奔主题,去拍摄这棵火了一座城的苦楝树。
我们找到台阶处,一直向下到水边。虽然有些拥挤,但大家都安静地寻找最佳角度,有序地拍摄着。苦楝花之美,在古诗中常被吟咏。杨万里以“紫雪”喻其纷扬之态,嗔怪南风无情吹落楝花,一句“不知屋角楝花飞”于灵动拟人中尽诉惜春之情;王质在《倦寻芳》中借“楝花风”点破春尽之哀,以“明年再、一岁韶华”道出繁华易逝的羁旅愁思,更显凄清;张蕴写楝花“紫白香”时,遥寄屈原沉湘的高洁典故,以蝶舞青草反衬楝花孤寂,托物言志。古人更将楝花列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终,赋予“春尽”的时令深意,其苦味药性被谐音为“苦恋”,枝叶包粽的民俗又寄寓了驱邪悼古的幽情。这一树淡紫小花,承载着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敏锐感知、对孤高清寂的自我投射,在暮春的风絮中凝成一片清冷而隽永的诗意。
当小船排开水面的一刹那,整条河道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青年男女们笑眯眯地体验着水乡的快乐,乌篷船头的老船娘裹着靛蓝粗布围裙,手腕一抖,橹声便漾开一串细碎的银铃。我也想在这样的美景中留影,同伴们为我“嚓嚓嚓嚓”地拍下生活的美意。
于是我们心满意足地在街边摊位小憩,吃些水果,闻着满街的香味,经不住吃下了一盒臭豆腐。回眸看见孔乙己酒店,孔乙己已变成铜像,变成门童。但我却浮现起给邻居孩子们分茴香豆的情景:“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镜头表现了孔乙己穷困与自尊的挣扎,是底层小知识分子的可怜写照。
清扬摄
在仓桥直街,还有一段古城墙,我们几位同伴也在这里留影,我也在这里拍下了最灿烂的笑容。而这棵苦楝花,在大家的镜头中、在众人的谈笑间,真正“火”了起来。它不仅以其独特的美丽吸引着摄影师们的目光,更以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绍兴这座城文化与自然交融的象征,在网络上、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让更多人知晓了绍兴,爱上了绍兴。
㹧犭茶湖避塘·铭记风华
我们在下午5点赶到㹧(ang)犭茶(sang)湖。㹧犭茶两字,过去未曾见过,用百度查询后方知,㹧犭茶为一种鱼类,黄色无鳞,肉嫩味美。但我仍觉得这两字有些怪,毕竟鱼类用上了反犬旁。此湖位于绍兴市北部灵芝街道林头村北首至七里江村平风湾,始建于明代,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它南起灵芝镇林头村,北至七里江村,呈南北向横跨于㹧犭茶湖上,全长3.5公里。湖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水面面积2.4平方公里,为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傍湖20余村。
㹧犭茶湖,融合水乡古韵与现代休闲,以古避塘、丰富水产及湿地生态为特色,是游船观光、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旅游胜地。避塘面宽2.3米左右,塘身用条石横向垒叠,上铺大块石板为路面。整条避塘上设有五座石桥,一座石亭,错落有致,设计科学,雄健粗犷,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石砌构筑物。
李伟华摄
避塘上行人多,走路时尤要小心,拍摄也不容易。也有游客用无人机拍摄,想必效果极佳。
傍晚6点,我们起身回杭。可谓一日阅尽千年风华,镜头所至,皆是水乡木舟浮水、苦楝花开,人文与自然风光交织的诗行。这一日,我们因苦楝花而相聚绍兴,在探寻它的过程中,领略了绍兴这座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迷人的自然风光。
苦楝花,以其独特的魅力,让绍兴这座城在人们心中“火”了起来,也让我们的这次旅行,成为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而绍兴这座城,也如这棵苦楝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绽放着新的光彩,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品味。
2025年4月28日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就学于丽水学院、浙师大及中国美院。1985年起从教从艺。事迹载入《师脉传承一一民进浙师口述史》。
书画作品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蒙古国等展出。被誉为“比中友好文化交流使者”,并被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驻华大使馆等收藏。作品及介绍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展播。散文在20多个报刊发表。
《人民日报》《中国统一战线》《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多家媒体报道。央视频《笔墨写人生》等专题访谈。出版有《李伟华书画作品集》、《传承集》等。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CCTV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