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无常(外三首)
文/樊志刚(辽宁)
不为失去或得到
欢喜或悲伤
接受一切事实
心不动荡
所有的发生
都是因缘幻象
任何人与事
都是变化无常
所谓的解脱
就是心不着相
任它来去
像风拂过一样
直往莲乡
文/樊志刚(辽宁)
不必纠结
曾经的过往
那就是一场梦
何必忧伤
执着个梦境
苦苦不放
还说是造化弄人
不甘凄凉
守住你的心
不为外物扰乱内王
堪破生死
直往莲乡
极乐的殿堂
文/樊志刚(辽宁)
从前的我
竞如此荒唐
迷醉在尘网中
苦闷彷徨
浪迹天涯的游子
迷失了故乡
留恋途中的风景
荒废时光
是佛陀的慈悲
指明了方向
才平静的步入了
极乐是殿堂
诗评
禅意诗境中的生命省思与精神归航——樊志刚四首诗作评析
樊志刚的这四首诗如四叶菩提,散发着禅意的幽光,以清简质朴的文字叩击心灵,在诗行的褶皱里藏着对生命、无常与解脱的深邃思考,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洗涤灵魂的精神之旅 。
一、《接受无常》:解构表象,抵达心灵的澄明之境
《接受无常》以直白而坚定的笔触,构建起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框架。“不为失去或得到/欢喜或悲伤”,开篇便以超脱之态,斩断世俗情绪的牵绊,直抵“接受一切事实/心不动荡”的平静之境。诗人将人生视为因缘和合的幻象,指出“任何人与事/都是变化无常”,这种认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在“解脱”的阐释中,“心不着相”“任它来去”的表述,将禅学中“空”与“放下”的理念化为灵动的诗行,展现出如清风拂过水面般的洒脱,引导读者挣脱执念的枷锁,在无常的洪流中寻得内心的安稳。
二、《直往莲乡》:放下执迷,奔赴精神的净土
《直往莲乡》则是对过往执念的一场清算与告别。“不必纠结/曾经的过往/那就是一场梦”,诗人将生命经历比作虚幻梦境,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执着于过往、抱怨命运不公的荒诞。“守住你的心/不为外物扰乱内王”,这里的“内王”恰似心灵的主宰,强调守护内心的宁静与坚定,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而“堪破生死/直往莲乡”,“莲乡”作为精神净土的象征,寄托着诗人对超脱生死、抵达理想境界的向往,给予读者冲破迷茫、坚定前行的力量。
三、《极乐的殿堂》:迷途知返,追寻信仰的光芒
《极乐的殿堂》以自我忏悔式的口吻,回溯曾经“迷醉在尘网中”的荒唐岁月,“苦闷彷徨”“荒废时光”勾勒出迷失者的生存困境。诗人将佛陀比作指引方向的明灯,在信仰的感召下,“平静的步入了/极乐的殿堂”,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精神的救赎,更展现出信仰在黑暗中照亮前路的强大力量,为身处迷茫的人们点亮了希望之光。
四、整体艺术特色:质朴与深邃的交融
在艺术手法上,樊志刚的诗摒弃华丽辞藻,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却在简洁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意象的运用精准而巧妙,“莲乡”“极乐的殿堂”等意象赋予诗歌浓厚的宗教色彩与神秘气息,同时成为精神追求的具象化表达。诗歌节奏舒缓,韵律自然,如潺潺溪流浸润心灵,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沉静,与诗人一同感悟生命真谛。
这四首诗如同四把钥匙,开启通往禅意世界的大门,引导读者在无常中学会接受,在执念中懂得放下,在迷茫中追寻信仰,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