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在原118团纪念老山作战胜利41周年
座谈会上的发言
O原14集团军副参谋长 秦翔友
在纪念老山作战胜利41周年之际,回顾一下老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老山精神产生背景
老山作战,发生在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5年之后,发生在改革开放的第6个年头。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中越战争进入持久期。老山精神,产生于老山的战火硝烟,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
(一)社会不良风气冲击着战场。老山作战期间,农村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顺利,国企改革面临暂时困难。全国GDP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仅84年全国GDP增长率为15.1%。美西方解除了对中国武器装备禁售。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大好。但是,打开了窗户,飞进了苍蝇。全盘西化思潮有所抬头,学潮风波及全国,下海经商风席卷,官倒倒爷泛滥,社会治安恶化,拜金主义盛行,侮辱英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各阶层思想活跃,理想信念淡化,社会价值观扭曲。尽管官兵身处场炮火连天的战场,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
(二)前线后方反差冲击着战场。在前线,官兵守边关,蹲猫耳洞,炮火奏响青春曲。在后方,灯红酒绿,跳舞成风,舞池奏响迪斯科曲。在前线,山上官兵守卡子,山下老板数票子,万元户登上舞台。在前线,官兵流血牺牲,抚恤金待遇:师职至士兵(民兵民工)700元至470元,病故100元。面对鲜血和生命染红了欠账单,面对父母病危的加急电报,面对父母去世的噩耗,面对未婚妻的绝情书,面对牺牲后见不到的遗腹子,只能留下声声血字字泪。在后方,老板手持大哥大,找小姐一掷千金。战场与市场的极度反差,严重冲击着战场,影响着参战官兵思想。
(三)精神支柱激励着战场。社会不良风气,前方后方的反差,迫切需要一个精神支柱,照亮参战官兵的心,激励艰苦奋战,英勇杀敌。84年春晚,《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的中国心》《十五的月亮》传到了老山阵地,传进了猫耳洞。《再见吧妈妈》《望星空》《血染的风采》《小草》《我爱老山兰》,唱进了官兵的心,手握钢枪,怒视敌人,潸然泪下。血水、汗水、泪水交融,枪声、炮声、杀声交织。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负期望,在战火硝烟中书写“艰苦奋战,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青春战歌。
二、老山精神形成
(一)老山精神提出
1984年,陆军第14军40师奉命收复老山。负责老山主攻任务的步兵第118团占领老山并由进攻转入防御后,政委周忠仕、副团长杨工力深入老山主峰,指导部队快速完成防御部署,深受广大官兵英勇作战的英雄气概感染,杨工力向周忠仕建议:提出“老山精神”,作为代表八十年代军人的时代精神。不久,周忠仕在团作战总结会上正式提出了“老山精神”。最初表述为:“艰苦奋战,勇于牺牲”。118团党委正式向师党委和军前指呈报。40师党委号召部队在老山前线践行“老山精神”。
(二)老山精神概述
老山精神,由首战老山的原昆明军区14军40师部队创立,经过紧急接防老山、者阴山地区防御作战的第11军部队丰富,再由南京军区第1军、济南军区第67军(后为集团军)、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37师等轮战部队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军区边防守备部队和参战民兵民工的长期实践,文山战区军民共育共建发扬光大,被昆明、成都军区总结归纳,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充分肯定,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推崇的革命精神。
老山精神内涵: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吃亏的无私奉献精神;生死相依、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畏一切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精神实质:以爱国奉献为核心,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精神。
老山精神核心:无私奉献。
(三)老山精神完善
84年8月4日,40师部队撤离老山后,昆明军区组织“两山”作战英雄事迹报告团,到全国、全军巡回作报告,老山精神是英雄事迹报告团宣讲的主要内容之一。
84年9月19日,中共昆明军区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向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英雄模范学习的决定》。指出:英雄模范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革命精神,为了换取人民万家幸福,乐于吃尽千般苦,无私无畏,英勇战斗。
84年9月24日,中共陆军第十四军委员会下发《关于向老山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英雄模范学习的决定》。指出:要学习英雄模范吃大苦、耐大劳、无私无畏、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硬骨头精神。一心为祖国安定,一心为人民幸福,一心为部队建设。以部队为家,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保卫边疆。
86年秋,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走进老山猫耳洞,勉励官兵:“为国吃苦值得,为党献生光荣”。
87年9月30日,国防部长张爱萍为老山主峰题词:“老山精神万岁”。
89年5月,14集团军与云南省委召开了《发扬老山精神座谈会》,出版了《老山精神万岁》一书。军长王祖训为书作序《老山精神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89年11月16日,江泽民视察14集团军第40师部队时,为40师题词:“弘扬老山精神,建设一流部队”。
97年4月28日,老师长刘昌友、老政委陈培忠为40师《血火硝烟中的记录》一书作序“老山精神永存”。指出:“老山作战,是一段历史,是一段真实的不可抹去的历史,产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老山精神与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一样永放光辉,对后人产生着长久的难以估量的激励作用”。
91年6月25日,14集团军政委陈培忠在119团作了《老山精神——新时代的民族之魂》报告。指出:血火硝烟中,军人的无私奉献凝聚成老山精神;面对死神的威胁,将士们是那样地坦然而勇敢无畏;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面前,官兵表现了非凡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特殊环境陶冶特殊的情趣,硝烟中充满着军人乐观向上的豪气;横戈杀敌壮志酬,人人捧献了一份爱国的赤诚;战争的琴弦在高奏胜利凯歌的同时,也弹出了军民团结的新旋律。
92年2月9日,40师的创始人薄一波为40师题词:“决死雄风今犹在,老山精神传万代”。
三、老山精神价值
(一)老山精神,是参战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精神高地
老山精神,植根于老山战场残酷、血腥的战斗。将士们在猫耳洞、在堑壕、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中,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在老山前线,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了崇高的家国情怀。
“丹心献祖国,碧血写青史”。
“卫南疆以身做盾,洒热血千古流芳”。
“碧血洒南疆捐躯为华夏振兴,艰苦守边卡幸福在万家”,横批:爱国奉献。
“万里南疆操兵戈,钢铁长城不可破。一人辛苦万家甜,一家不圆万家圆”,横批:无私奉献。
“硝烟丛中英雄壮举惊天地,猫耳洞里将士精忠映河山”。
“堂堂中国不可侮,祖国寸土不能丢”。
“”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守老山拿奖金龟儿子才去,卫边疆保国土老子敢上”。
“冷了妻子苦了孩子丢了票子少了路子亏亏亏,暖了千家甜了一代富了人民筑了长城震了国威值值值”。
全国战斗英史光柱把《小草》唱遍大疆南北,接防118团老山阵地的32师94团宣传股长邹荣禄、蔡朝东、雷鸣创作的《我爱老山兰》战地歌曲由李双江、殷秀梅唱响全国,118团3连战士王建川日记“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震悍参战官兵。
85年5月,共青团中央和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武汉等11个城市进行了70多场演讲,听众达30多万人。演讲团成员刘勇在首都作报告,为大学生写下了《理解万岁》四个大字。
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理解万岁”的专题评论,而后《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将“理解万岁”赫然发在头版头条。前线将士的家国情怀,舍小家顾大家,理解国家,理解人民,理解社会,支持改革开放。“理解万岁”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在老山主峰屹立着两块碑,张爱萍题词:“老山精神万岁”,孙毅将军题词:“理解万岁”。
(二)老山精神,是参战将士英勇善战,奋勇杀敌铸成的历史丰碑
118团提出的“血战老山顶,领土一日还;不是战胜,就是战死”战斗口号,激励官兵前赴后继,一举收复老山。
张大权盘肠而战,史光柱两眼炸瞎指挥战斗,韩跃奎舍身滚雷开辟通路,李海欣率十五勇士坚守阵地寸土不丢,周忠烈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参战将士没有把自己的青春写在花前月下,而是写进了战火硝烟的艰苦岁月,写进了死亡的雷区,写进了穿插的死亡谷,写进了冲锋的血路上,写进了“7.12”大捷的惨烈战场,写进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墓碑。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铸成了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
(三)老山精神,是参战将士用青春热血染红的战旗
老山精神,彰显了高度爱国主义,展现了参战将士们最高的价值追求。
老山精神,彰显了革命英雄主义,展现了参战将士们英勇善战的铁血军魂。
老山精神,彰显了首战老山的40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英雄气概,展现了40师丛林猛虎之师形象。
老山精神,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参战将士人民至上的优良传统。
老山精神,彰显了战区各族人民踊跃参战支前的热情,展现了“前方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人民战争思想。
老山精神,彰显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之举,展现了我军正义之师、胜利之师形象。
老山精神,彰显了参战将士是改革开放的卫士,展现了我军“战争为了和平,和平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人民”的政治方向。
作者系原119团老山作战时作训股长,历任集团军作训处参谋、118团团长、40师师长、集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大校军衔。
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