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萧祖能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青年从军,执笔为戈,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勤于海防前线锤炼文心,军旅笔墨常现各类报刊杂志;退伍后深耕政工领域,持高级政工师职称,主政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二十载耕耘自成章法;公门履职亦未辍翰墨,时评政文常见诸报端;花甲归林不改书生本色,执掌萧山区老干部诗词协会秘书长,融身省市区等各类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散文诗词过百篇散见主流媒体,字里行间咏颂家国情怀。名曰:瞬逝戎马铸忠诚,一纸翰墨绘丹青。

春蚕
散文:银丝缠绕的春天
作者:萧祖能 - 杭州
窗台上的塑料盒里,六十三条蚕宝宝正在沙沙作响。它们啃食桑叶的姿态总让我想起春雨落在瓦檐上的细碎声,又像是月光漫过宣纸时洇开的轻柔。
最初那些灰褐色的卵像撒落的芝麻粒,孙子每天要凑近观察几次。直到某个清晨,细若游丝的黑色蚁蚕破壳而出,在新鲜桑叶的褶皱里游走。孙子惊呼着跑来找我,“爷爷,蚕宝宝出世了”。孙子用指尖小心翼翼托着塑料盒,仿佛捧着整个宇宙的初生。

蚕的蜕变更像是与时光的角力。它们总要停食一日,昂着头颅将旧衣一寸寸褪去。五龄之后,青白色的身体近乎透明,能看见体内流动的琥珀色丝浆。这时候它们会爬上爷爷用稻草扎的方格簇,在斜斜的晨光里开始编织最壮丽的诗篇。
我常陪孙子看蚕吐丝。那细丝是月光凝成的琴弦,是银河坠落的星屑。蚕儿们摆动着脑袋,在看不见的经纬线上写下千回百转的密码。它们吐尽最后一段银丝时,茧壳已裹住所有未说完的絮语,只留下诗句在茧衣上隐隐发亮。

当第一只白蛾破茧而出,翅膀还带着潮湿的褶皱。孙子捧着它站在四月的风里,忽然说:“蚕丝用完了,可是春天永远都在对吗?”纱窗外,新孵化的蚁蚕正在啃食嫩叶,沙沙声和去年一样清脆。
那些空茧被孙子收在玻璃瓶里,在阳光下像一串凝固的月光。每次看见这些晶莹的茧房,我总觉得里面还回荡着蚕儿们吐丝时的温柔絮语——生命本就是用尽全力的绽放,而后以另一种形式永远生长。
2025年4月27日晨于杭州

诗歌两首
作者:萧祖能 - 杭州
1. 咏春蚕
破卵新婴寸许长,
微躯谁识绮罗郎。
几番蜕化形将老,
一息犹存意未央。
食尽千张碧绿桑,
抽成万丈银丝网。
心高不慕双飞翼,
却引天孙云锦章。

2. 教师颂
春蚕不语自含情,
万缕柔丝昼夜萦。
三尺讲台传古道,
一腔热血育新英。
寒窗数载经风雨,
陋室孤灯伴晦明。
莫道烛微躯壳小,
魂凝锦绣壮人生。
2025年4月27日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