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赞大森林歌者谷世泰 》
作者 /陈丛礼
朗诵/Coco可可
伴奏/一棵松
美丽的盛夏时节,我又回到了我的故乡,林都伊春。当晨曦初露,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北山,小兴安岭森林植物园。置身于这天然的大氧吧,慢步在林荫道上,我深深呼吸着充满松脂芳香、沁人心脾的空气,感到无比惬意。路边的百花在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欢迎我这远方游子重归故里。
松涛喃喃,白桦细语,含情脉脉地向我倾诉别情。突然,远方传来熟悉的歌声,这歌声优美动听、扣人心弦:“小兴安岭啊,山连山,山是那样的美,水是那样的蓝……”这歌声不仅让我陶醉,更勾起了我对歌词作者谷世泰先生无尽的思念……
记得1991年岁末,当时我在朗乡林业局任党委书记。伊春市作家协会在朗乡林业局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我以东道主的身份列席了会议。正是这次会议,共同的文学兴趣,让我与世泰同志走得更近,也让我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时,世泰同志在黑龙江乃至整个林区都已声名远扬,但他却非常谦和、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材高大,国字形脸,膀大腰圆,一身正气,是典型的东北大汉。他的形象、性格和精神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他为人坦诚,言辞掷地有声。
在这次会上,时任朗乡林业局党办主任闫泰友同志和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创联处处长、黑龙江省散文协会会长、一级作家门瑞瑜先生,提出了一个创意——在朗乡童话小镇为作家、艺术家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名为“作家协会创作基地”。这个创意一提出,世泰同志当即表示同意、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他建议写报告给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争取支持和批准。作为伊春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他不仅支持,而且身体力行,为文学基地的创建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参与基地的策划,起草文件,编制工作方案,制定规章制度等。
朗乡作家创作基地的申请报告得到了省作家协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省作协党组书记冯建福、作协秘书长吴宝三等领寻,亲临朗乡林业局调研考察。不久后,省作协正式下文同意在朗乡林业局建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1992年夏天,基地正式挂牌时,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伊春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国作协创联部长方春子、黑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冯建福、时任伊春市委书记滕昭祥等领导亲临现场,为创作基地揭牌。同时,基地接待了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诗人、各大报刋、杂志的主编记者。他们当中有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上海著名诗人王宁宇、TW女诗人杜潘方格、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邓星雨等。世泰同志亲自参与接待,使基地工作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活动后,世泰同志继续积极参与基地的宣传推介工作,亲自撰写文章发表在《文艺报》《文学报》《黑龙江日报》《北方文学》等报刊上。朗乡作家创作基地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关注和认可,并在朗乡建立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创作基地。一时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的作家、诗人、新闻记者、艺术家、画家和摄影师纷至沓来,小兴安岭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美丽的姿容惊艳世界。联合国评定小兴安岭林都伊春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可与美国洛杉矶媲美。尤其是谷世泰作词、蒋大为演唱的那首《请到大森林里来》的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歌曲,唱响了伊春!伊春走向世界、名扬四海,世泰同志功不可没!

实际上,世泰同志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全凭自己的天赋和自学进入文学神圣的殿堂,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世泰同志出生在呼兰河畔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里,与萧红是同乡。然而,世泰和萧红的家庭背景却天壤之别。萧红出身于呼兰有名的绅士之家,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而世泰同志则大相径庭,年幼时就失去了父亲,凄苦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7人,在茫茫的生活苦海中拼力争扎。为了生活,17岁的世泰同志只身一人来到小兴安岭林区。一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他就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住了。他爱上了这里的微巍大山、大森林、花草,爱上了这里的大河、小溪,爱上了这里的熊、鹿、虎、犳、狍子、山兔,更爱上了这里勤劳勇敢、质朴善良、智慧的山里人。于是,他拿起自己的笔,用心去描绘、赞美林区开发建设先行者的感人事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于是就有了《兴安雾》《翡翠谷》《无名溪》《五彩秋》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是大森林的歌者,是林区劳动人民的赞颂者!
1992年秋天,世泰同志收获了他的散文集《天命集》,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来朗乡时,带了这本书,签名盖章后送给我。我们彼此之间互相勉励,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业余文学创作,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世泰同志说:“文集之所以叫《天命集》,是因为我虚龄已近五十,中国人五十为天命嘛。而五十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阅历丰富,经验丰富,正是一个人搞文学创作得心应手之时。”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扬鞭跃马时,一场突发的疾病落到了他的头上。他刚过50岁那年,脑梗塞使他半身瘫痪,行动极不方便。病痛使他的身体轰然塌下,但他的精神依然顶天立地。他同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像“保尔柯察金”一样,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作,《可怜松》《晚秋绿》就是这段艰难岁月的力作。更令我敬佩、让我感动的是,在他生命垂危、生存能力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还完成了长达30万字的长篇巨作《呼兰河外传》。
一位哲人说:“海水退潮了,把美丽的贝壳留在了沙滩。”谷世泰同志辞世了,但他把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留给了我们。孙犁说:“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人仍见。”我想,世泰同志当是后者,我们仍然可以在他的遗著里与他亲切会话。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会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的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又催人奋进的文学作品,依然引领我们奋勇前行!歌者已逝,但那首打开山门的迎宾曲《请到大森林里来》,在八百里兴安大地久久回声,成为山里人心中的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