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尚培先生的谱录文化之路
侯尚培先生的谱录文化之路
文/宛福成
侯尚培先生是第一届世界侯氏宗亲联谊会(简称“世侯总会”)的创会会长、第二届世侯总会的名誉会长兼文化总顾问。侯先生深耕谱录文化三十余载,以“修史立谱、聚族兴文”为志,将侯氏家族史研究升华为中华文明传承的微观实践。我与侯先生缔交十二载,数度共赴黔西、厦门、福泉等地考察,亲见侯先生以族谱为舟,渡家族记忆于时代浪潮,以文化为桥,联全球宗亲于精神原乡,堪称当代谱牒研究与文化创新的标杆性人物。
一、家族文化启蒙:在水西故土寻得文化根脉
侯先生的谱录文化之旅,始于贵州黔西那片浸润着明清移民记忆的水西故地。1962年,他生于侯氏家族聚居地,这里承载着始祖侯学书于明崇祯年间自四川富顺迁黔的开拓史——在乌蒙山区的层峦叠嶂间,侯氏先祖凿井垦荒、建祠立学,以“耕读传家、科举兴族”为祖训,历经三百余年繁衍,形成兼具巴蜀风骨与水西特色的文化分支。幼年时,祠堂中泛黄的《侯氏家乘》、镌刻于青石壁上的“敦孝悌、重耕读、睦乡邻”祖训,成为他接触谱牒文化的第一扇窗口。尽管早年攻读财经专业并从事财会工作,却始终未改对家族史的痴迷,常于深夜展读《黔西地方志》《贵州通志》等文献,在历史细节与现代数据的交织中,逐渐明晰自身的文化根脉。
黔西侯氏的家族史,实为一部微缩的西南开发史:明清以来,家族中科举入仕者有17人,迁徙轨迹与“湖广填四川”“改土归流”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度契合,谱中所载“凿井十八处,惠及乡里”“捐田百亩设义学”等记载,既展现了一个家族的生存智慧,亦成为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当他首次在旧谱中读到十二世祖侯廷扬“率族人修水渠、辟梯田”的事迹时,便立志要让这些沉睡的家族记忆重焕生机——这一初心,成为他数十年谱录实践的精神原点。
二、学术奠基:以谱为史,构筑姓氏文明坐标系
侯尚培的谱录实践,以“修一家之谱,立一姓之史”为追求,在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谱牒学的突破与重构:
(一)《水西侯氏族谱》:从世系记录到精神传承的升维
1999年,首部《水西侯氏族谱》付梓,这部20余万字的著作以“辨世系、考迁徙、彰德行”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迁黔十八代的血脉传承,首次将散落于各支系的口传历史转化为规范文本。2011年续修时,他引入现代史学理念,打破传统族谱的性别与功名壁垒:增设“巾帼传”,为在抗战中创办女子学堂的侯家女性立传;开辟“时代卷”,收录投身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的族人贡献,使族谱成为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将抽象祖训转化为“家风二十条”,涵盖“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睦邻友善”等具体规范,让族谱从冰冷的世系表,升华为可触摸、可践行的精神纽带。旅美宗亲侯明轩曾感言:“捧着族谱,就像握住了祖辈的手,找到了回家的路。”
(二)《中华侯氏史记》:为千万侯姓族人撰写文明长卷
耗时八载完成的百万字巨著《中华侯氏史记》,堪称侯姓文化的“百科全书”。侯尚培足迹遍及23个省份,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地方档案馆及荒村古祠中,考证出侯姓七大起源——从黄帝史官侯罔氏的图腾记忆,到鲜卑胡古口引氏的汉化历程,再到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支系分衍,首次厘清了侯姓“多源一体”的历史脉络。书中既为侯德榜(中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宝林(相声艺术大师)等精英立传,亦为平凡族人书写“微传记”,如记录贵州侯氏传承百年的水西蜡染技艺、湖北侯氏匠人世代相传的木雕工艺。笔者在该书序言中评价:“其以史学家之严谨考辨源流,以文学家之笔触勾勒群像,为一个姓氏搭建起贯通古今的文明坐标系,使每个侯氏族人皆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精神归依。”
(三)跨地域合修:破解“同姓不同宗”的谱系难题
针对侯氏分支因迁徙导致的世系混乱,侯先生主导湖北蕲春、麻城、浠水三地族谱合修工程。他率领团队比对15种旧谱、考证35处祖墓碑刻,发现三地虽分衍数百年,却共尊“忠孝传家”的核心家风。经三年考据,最终议定新派行“忠孝显荣华,诗书传家远”,既延续传统韵味,又暗含时代期许。2018年合修庆典上,三地宗亲代表捧各自旧谱入新祠,行三献礼共祭先祖,场面庄重而温情,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亦为多支系族谱合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三、全球视野:在数字时代编织谱录文化网络
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侯先生培以“传统为根、科技为翼”,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宗亲文化生态:
(一)从手写信笺到云端联谱:搭建全球宗亲网络
世纪之交,他以千封手写信笺为纽带,与TW,马来西亚、美国等地侯氏宗亲建立联系,为2014年世侯总会的成立奠定基础。如今,总会下设32个分会,覆盖五大洲18个国家,形成“一地一联络站、一族一数据库”的网络体系。2019年,美籍华裔侯永强通过总会“智慧寻根”系统,凭借“先祖曾任泉州卫所百户”的口传记忆,在福建安溪找到对应族谱记载,相隔百年的两支宗亲通过视频实现“跨时空认亲”,这一案例被纳入《中国姓氏文化发展报告》,成为传统宗亲文化现代转型的典范。
(二)多元载体创新:让谱录文化活态传承
在传播载体上,侯先生开创“三维融合”模式:
纸质媒介:创办《中华侯氏》会刊,设“谱牒研究”“家风故事”“宗亲动态”等栏目,既刊发学术论文,亦收录民间故事,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
数字技术:研发“智慧族谱”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搭载AI算法实现“输入姓名—生成世系图—关联历史名人”的智能检索,目前已录入120余万条宗亲数据,建成全球最大的侯姓数字家谱库。
场景体验:发起“侯氏文化节”,将VR技术融入祭祖仪式,海外宗亲可通过虚拟场景“走进”贵州侯氏祠堂,参与“献帛、进爵、读祝”等传统仪轨,实现“物理空间有限,文化空间无限”的突破。
(三)社会价值外溢:从宗族到社会的文化赋能
侯先生始终秉持“谱录文化当服务社会”的理念,推动家族文化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在贵州黔西,他牵头将族谱中的“水西侯氏屯田图”“水利灌溉图”转化为文旅资源,助力当地打造“明清移民文化体验区”,推动乡村文旅振兴。
在湖北,依据《中华侯氏史记》中记载的“侯氏义庄”传统,发起“侯氏助学基金”,累计资助327名寒门学子,使家族慈善传统在当代焕发生机。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将易学中的“气脉”理论与现代规划结合,为湖北侯家寨、贵州侯官屯等古村落制定保护方案,使族谱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四、学术突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
作为深耕谱牒学的民间学者,侯尚培的研究突破了学科与时代的界限,形成三大创新理论:
(一)地理人文互构论:族谱编纂的新维度
在《中国风水实用学》中,他提出“家族地理人文互构论”,强调族谱编纂须考量迁徙地的地理环境(如山川形胜、气候物产)对家族文化的塑造作用。例如,水西侯氏“坚韧务实”的家风,与喀斯特山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湖北侯氏“重商善贾”的传统,源自明清时期汉江漕运的地理优势。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多地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成为解读“人地关系”“族史与地方史互构”的重要学术视角。
(二)数字孪生族谱:从纸质媒介到虚拟空间的拓展
针对年轻一代的文化疏离,他主导“数字家祠”项目,运用3D建模技术1:1复原侯氏明清祖祠,将200余件文物、300余幅先祖画像进行高清数字化存档,并通过AI技术复原了失传的“侯氏祭祖乐舞”“祠堂楹联书法”等文化符号。2023年清明,全球5000余名宗亲通过元宇宙平台参与“云端祭祖”,在虚拟祠堂中完成传统仪轨,实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态传承,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三)多元一体文明观:超越宗族的文化自觉
在《中华侯氏史记》中,他特意增设“姓氏互动篇”,详述侯氏与沈氏在贵州的商贸合作、与张氏在武当文化中的交融、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通婚史,彰显“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中华文化特质。中央民族大学常江教授评价:“其研究打破了传统族谱的封闭性,将单一姓氏史置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审视,为微观家族史与宏观文明史的对话开辟了新路径。”
五、结语:在文明传承中书写姓氏担当
十余载相知相契,侯尚培从一位醉心家族史的业余研究者,成长为引领谱录文化转型的领军人物。其成就不仅在于编纂了《水西侯氏族谱》《中华侯氏史记》等皇皇巨著,更在于构建了“以家族史为根基、以时代化为方向、以全球观为视野”的文化传承体系。当他在《中华侯氏史记·自序》中写下“谱录非宗族之私乘,乃文明之公器”时,已然超越了个体与宗族的边界,将个人志业升华为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当下,侯尚培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化传承绝非对旧物的简单复刻,而是如黔西侯氏先祖在乌蒙山区开疆拓土般,以“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智慧,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那些沉淀在族谱中的祖训家风、迁徙故事、奋斗精神,唯有与时代同频、与科技共振、与社会共生,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民族心灵的文化基因。正如贵州山间那座“数字族谱碑”——古老的碑刻文字与现代的二维码交相辉映,象征着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的生生之道,而侯尚培先生的谱录文化之路,正是这一进程中熠熠生辉的注脚。
“来者不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