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
四月的武汉,气温多变。一首歌颂志愿军的诗篇,在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中激起阵阵涟漪。丽敏书记笔下流淌的文字,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唤醒了深藏心底的家国情怀。
【排练纪实】
四十多位银发团员,不顾风雨交加,坚持参加排练。他们中有的人腿脚不便,却依然准时到场;有的人视力欠佳,却坚持背诵诗句。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中竟有十余位的亲人曾亲历过抗美援朝战场——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兄长,还有的是叔舅。
【家国往事】
我的大哥,1951年毅然放弃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已是大二的学业,投笔从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飞行员,他在战火中锤炼成长。战后虽错过成为法学泰斗的机会(大哥的大学同学各个都是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却已另一种方式报效着祖国。
【转业插曲】
1978年转业时,原本以为是就地转业,在西安已经安排了很好的单位。而一个暖心的插曲令人动容。北京市相关部门发现我大哥当年是以北京籍身份入朝作战的,立即伸出橄榄枝接他回家:为他安排最好的单位——到新成立的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工作。这份来自家乡的关怀,温暖了这个“最可爱的人”的游子之心。
【这正是】
一日为国挺身而出
终生备受家乡关注
无论战士身在何方
解甲归田有原籍呵护。
【尾声】
公演那天,当《志愿军之歌》的旋律节奏响起,台下不少观众都举起手机拍摄——镜头里,老人们挺直的腰板与背景板上年轻的志愿军身影奇妙重叠。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不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注脚吗?这场由诗歌引发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志愿军精神的传承。老同志们在排练中在演出时所展现的执着,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1. 入朝作战时的大哥

2. 投笔从戎时的大哥

3. 父亲送子上战场的真实写照

4. 大哥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5. 大哥从战场归来

6. 五五年大授衔时的大哥


作者: 史迪芬(苏彰华):一位参战老兵,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团员。
责任编辑:刘 晴

题字: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瞿忠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