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东平作者:高军
一部风靡全国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让我对高家先祖高适产生了浓厚兴趣。影片以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入侵西南为开端,节度使高适困守孤城时,向监军太监回忆自己与李白的过往。通过两人的交往,串联起王维、杜甫、王昌龄等盛唐诗人群像,展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通过诗人群像传递了盛唐精神——即使乱世中,“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高适出生于704年,卒于765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字达夫,唐朝中期名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曾参与平定吐蕃叛乱,晚年显达,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764年晋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成为唐代唯一凭军功封侯的文人。高适一生中,最大的成熟是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从乞丐逆袭封侯,很值得后人学习。
高适的送别诗《别董大》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千古绝唱。殊不知,大名鼎鼎的高适也曾旅居东平,和我的家乡东平县有着很深的渊源。有诗为证:东平路作三首
唐·高适
(一)
南图适不就,
东走岂我心。
索索凉风动,
行行秋水深。
蝉鸣木叶落,
兹夕更愁霖。
(二)
明时好画策,
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
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
吾爱汶阳中。
(三)
清旷凉月夜,
徘徊孤客舟。
涉然风波上,
独梦前山秋。
秋至复摇落,
空令行者愁。
前段时间,我同学于力在同学群里转发了一则信息,更证实了这一说法。摘抄如下:高适旅居东平,与卸任的卫县(今河南淇县)少府李寀分别,遂作这首送别诗。高适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秋和天宝六载(747)春在东平,则此诗作于天宝六载春。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唐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十四,成功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结构回环照应,十分巧妙。一般认为,唐人送别七律,高适的这首是最好的,而且是在当时的东平(时称郡)所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千年古县东平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
作者简介:
高军,笔名浴火重生,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民众文学》《青年文学家》杂志作家理事会理事,《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齐鲁壹点》《顶端新闻》认证诗人,山东省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诗词学会理事,第二届泰安市政府特邀督查员,第七届东平“十大杰出青年”,东平县首届道德模范。近年来,先后创作美篇四百多篇和诗歌散文微小说通讯稿等九百余首,《都市头条》点击数量突破3000万大关。曾荣获第四届“华夏杯”诗词大赛优秀奖和“星河杯”中国品牌作家文学奖亚军奖,获得“屈原杯”端午诗词会季军奖和第五届“炎黄杯”中华诗词创作大赛优秀奖。2025年1月获邀入驻唯一走进联合国的中国微刊《诗歌名人堂》。同年3月在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