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亮
断霞烟,小桥溪澈,芦蒹又吐新叶。
燕剪鸦藏,榴始绽红如血。
村家临晚起炊烟,箭树埋云飞晴雪。
散学童儿,摸蹊边竹,数株行阅。
春将旧事抒列。
纵老来心绪,应难亲结。
旧怨新欢,重惹几番悲切。
听泉看水说沧桑,早忘青衫凄声咽。
苦乐酸甜,付与林泉,咏风吟月。


这首《春夏两相期·春夏怀想》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了时空交错的抒情画卷,以下从自然意象、人物活动、情感脉络三个维度解析其艺术特色:
一、自然意象的双重象征
季节过渡的隐喻
“断霞烟”“芦蒹又吐新叶”以晚霞与新生芦苇的对比,暗示春末夏初的时序变迁。“榴始绽红如血”则用石榴花的浓烈色彩强化季节更迭的视觉冲击,既写实景又隐喻时光流逝的残酷性。
矛盾性空间构建
“箭树埋云飞晴雪”将夏日绿树与“晴雪”(柳絮)并置,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暗含词人对往昔的复杂追忆。这种意象组合既体现物理空间的真实感,又营造出心理空间的迷离感。
二、人物活动的场景功能
炊烟:乡土记忆的载体
“村家临晚起炊烟”以炊烟勾连田园生活图景,其“徐徐升腾”的动态既暗示日常生活的延续性,又作为怀旧情感的触发点。古典诗词中炊烟常象征安宁(如陶渊明“依依墟里烟”),此处反衬下文“旧怨新欢”的怅惘。
童戏:纯真时光的切片
“散学童儿摸蹊边竹”通过儿童摸竹的细节,构建鲜活的童年场景。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而“摸”的动作既表现童趣天真,又暗含对未被世俗侵染的生命状态的向往,与后文“老来心绪”形成强烈反差。
三、情感脉络的意象化表达
听觉意象的抒情张力
“听泉看水说沧桑”将流水声拟人化为历史叙事者,赋予自然景物以时间厚度。与“青衫凄声咽”的典故(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呼应,强化物是人非的悲凉。
终极解脱的符号
“付与林泉,咏风吟月”以林泉象征隐逸,风月代表超脱。此组意象既是对前文“苦乐酸甜”的总结,又暗含蒋捷词中常见的“以自然消解愁绪”的典型手法(如《虞美人·听雨》的“江阔云低”)。
全词通过上述意象的有机组合,在短短篇幅中完成了从具象描摹到哲理升华的跨越,既延续了蒋捷体“造语奇巧”的风格特征(如“箭树埋云”的陌生化表达),又创新性地将个人怀想融入季节轮回的宏大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