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评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文艺实践的时代价值
2025年4月20日,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暨毛主席接见15军赴京调演战士演出队60周年文艺演出在武汉市人民剧院圆满举行。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完成了一场震撼心灵的首秀。这场演出不仅是对抗美援朝英雄群体的深情礼赞,更是一次以精神为内核的时代对话。当老干部们的声音与历史影像交织,当舞台上的热血与观众席的热泪共鸣,文艺的力量在此刻突破时空界限,将志愿军精神的火种重新点燃,照亮新时代的精神原野。

一、以声为刃:穿透时空的精神复现
朗诵艺术的本质,在于以声音为载体唤醒集体记忆。在这场演出中,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深谙声音的叙事力量,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直击心灵的情感电波。大合唱《志愿军战歌》与《空降兵战歌》以铿锵有力的和声,构建起历史的宏大叙事框架,让观众瞬间沉浸于“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征氛围;诗朗诵《志愿军之歌》则以细腻的情感笔触,勾勒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柔情。由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彭丽敏原创,何方、杨建松、兰霞、马贺林领诵、40多位朗诵艺术团老干部们合诵,凭借丰富人生阅历和对志愿军精神的深刻理解,用声音塑造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此刻,声音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传递,而是成为穿透历史尘埃的精神之刃,让那些凝固在黑白照片中的英雄重新获得生命温度。

舞台上的音像背景与声音表演形成精妙互文。当激昂的朗诵声与冰雕连战士冻僵仍保持进攻姿势的影像同步呈现时,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振。观众和表演者的泪水不仅是对英雄的感动,更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深切体认——那些教科书上的文字,此刻化作可感可触的生命印记。这种艺术处理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隔阂,让志愿军精神以具象化的形态直抵人心。

二、薪火相传:新时代的精神赓续
舞台采访环节中,何方、陈伟华两位志愿军后代的分享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她们讲述父辈故事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与台下观众共鸣的掌声,共同构建起代际传承的精神链条。当全场齐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并高唱《英雄赞歌》时,台上台下的情感交融不再局限于剧场空间,而是演变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种全民参与的仪式感,将个体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使志愿军精神在新时代获得更广泛的情感认同。

这场演出最动人的注脚,在于表演者与精神内核的深度契合。老干部们虽已褪去职业的光环,却将志愿军的精神基因融入艺术创作。

他们在排练中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从时间调配到角色分配的无私奉献,从台词雕琢到动作规范的精益求精,本身就是对志愿军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品质的当代诠释。这种“演志愿军、唱志愿军、做志愿军”的艺术实践,实现了精神传承从理论宣讲到身体力行的跨越。

三、艺以载道:文艺实践的时代担当
在娱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浪潮中,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的首秀彰显了文艺的社会担当。这场演出拒绝浮光掠影的历史演绎,而是以严肃的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水准,将抗美援朝精神注入当代文化肌理。当老干部们用历经沧桑的嗓音歌颂英雄,他们传递的不仅是艺术感染力,更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审美愉悦,更在于精神引领。这场演出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转化为“民族复兴、奋斗强国”的时代责任。它提醒当代人:和平年代的志愿军精神,不再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而是攻坚克难的担当意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无形力量,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和改善民生等领域持续发挥作用。

从舞台上激昂的战歌到观众心中沸腾的热血,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的文艺实践,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精神摆渡。他们用声音编织历史的经纬,用情感熔铸时代的魂魄,让志愿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这场演出的意义不仅在于重现峥嵘岁月,更 在于为当代人树立精神坐标,激励人们以英雄为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当艺术与精神同频共振,历史的回响必将化作照亮未来的璀璨光芒!


作者:陈辉,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成员、艺术活动部副主任,湖北省朗诵家协会文学顾问。

解说配音:马贺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广播剧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语言艺术高级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银龄专委会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武汉市总工会职工文体协会读书与阅读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陈立华
首席艺术顾问:瞿弦和
文学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艺术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主任编委:谢东升
编委成员:
投稿通道:
邮 箱:478358323@qq.com
联系人:陈立华 13907125104
投稿要求:
1.音频mp3格式、视频mp4,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
2. 纯文本格式的作品文稿及简介,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文稿及简介,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文稿及简介。
3.作者和朗诵者照片,照片请勿添加边框等装饰。
4.特约组稿多篇作品请分类编号。
5.投稿人请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沟通。
6.来稿我们会认真审听,择优发布。
总 编:谢东升
主 编:杨建松
副 主 编 :魏月辉 刘建林 陈 辉
承办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诗歌音乐专业委员会
指导老师:晓 吾
责任编辑:陈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