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流量至上”一度成为内容创作与传播的铁律。各大平台上,标题党、博眼球的低俗内容屡见不鲜,为了追求点击量、播放量,部分创作者与运营者不惜剑走偏锋,罔顾内容的质量与价值。然而,当潮水退去,我们才惊觉,在流量的泡沫之下,真正能够沉淀下来、滋养受众心灵的优质内容是如此稀缺。如今,是时候反思“流量至上”的弊端,推动互联网内容向“价值回归”转变。
“流量至上”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内容生态来看,它导致了创作的同质化与低俗化。当一种类型的内容因获得高流量而成为“爆款模板”,大量跟风之作便会蜂拥而至,无论是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视频,还是毫无营养的搞笑段子,都在不断消耗着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挤压着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而低俗、恶俗内容的泛滥,更是拉低了互联网的文化格调,污染了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从受众角度而言,长期沉浸在这类低质量内容中,受众的审美水平与思考能力会逐渐被削弱,他们被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所包围,难以获得深度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从行业发展来说,“流量至上”催生的刷量、买粉等数据造假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得真正用心创作的创作者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与之相反,“价值回归”代表着一种良性的发展方向。有价值的内容,能够为受众提供知识增量,无论是科普类的视频,还是深度的行业分析文章,都能帮助受众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那些讲述普通人奋斗故事、展现人间真情的作品,总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能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宣扬正能量的公益广告、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等。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要实现从“流量至上”到“价值回归”的转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创作者应当坚守初心,以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为创作目标,摒弃浮躁与功利心态,深入生活、挖掘素材,用匠心打造精品。平台则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完善内容推荐算法,不再单纯以流量为导向,而是综合考量内容的质量、价值、创新性等因素,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同时,加强内容审核,严厉打击低俗、违法内容。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秩序,对数据造假、内容侵权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而作为受众,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主动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用点击和关注为优质创作投票。
互联网内容的发展,不应是一场流量的狂欢,而应是一场价值的盛宴。让我们告别“流量至上”的短视,拥抱“价值回归”的曙光,共同打造一个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充满正能量的互联网空间,让互联网真正成为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