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接生婆
一一“茶仂长(Chang)子”
作者:饶晓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可以延伸到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普遍医疗条件落后且交通十分不便。国家把妇女卫生工作列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实现“怀一个,生一个,生一个,活一个”的目标,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改善群众生育条件,加强农村接生力量,减少分娩的危险,保障母子平安。基于此,当时的乡村便诞生了一个新行业一一接生员,也就是人们习惯叫的接生婆,更是被大家尊称的“送子观音”。
五、六十年代时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受“只有多谷多米,没有多儿多女”以及“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思想保守,大多数夫妇都生育四至六胎,甚至更多胎,那时候农村还是烂泥路,隔集镇医院又远,妇女们要生产了,也不送医院,就直接叫当地接生婆去接生。那个时候村里的接生婆大多数是稍微年长且有经验的妇女,她们担负着迎接新生命的重任,备受尊敬。打我懂事起,就知道村里最受人尊敬的便是村里的接生婆:茶仂长(Chang)子。茶仂是她的喊名,真名叫李茶花,而长(Chang)子在老家的土话里,是个子很高的意思。说起接生婆茶仂,在老家方圆几里的数个村庄的人们无不满口赞誉:“茶仂婆,好人啊!为人热心,热情,态度好,技术好,只要她到了,产妇全家都放心了!”的确如此。茶仂婆的接生足迹遍布老家及邻村的好几个庄子,有她到场,产妇及其家人们,就像吃了“定心丸”。
说起接生这个活,大家都知道它不仅是个既累又脏的活,更是个人命关天的责任活。那时候农村都是烂泥路,坑坑洼洼,不管是刮风下雨、酷暑严寒,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来叫接生,她都会义无反顾地步行去接生,个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她们自己最有体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产妇生孩子相当于“一只脚在棺材里”。世间人常言:“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说实话说,接生婆责任是重大的,特别是在那些年代,医疗条件有限,没有B超设备,孕妇根本没有产检过,且不知胎位正常与否。到了临产期,产妇母子两条人命,就交到接生婆手里了,每一次接生对于接生婆来说,都是一场惊心动魄、没有硝烟的“战斗”。产妇顺产,母子平安,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产妇遇到各种不同情况的难产,无论多难,无论等待多久,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碰到极端状况,接生婆唯有通过双手触摸来判断胎位情况,遇到胎位不正,接生婆就要凭着熟练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接生经验,尽心尽力地去操作。当接生婆为新生婴儿剪掉脐带,将脐部包扎好,再用布褴把婴儿包裹好,将宝宝交给产妇或产妇家属以后,才算顺利地完成一次接生任务。
据村里老辈们讲,茶仂婆不仅接生技术好,品德也很高尚,不管产妇家是干部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她都热情、热心对待,待人接物一视同仁。那时的农村接生员是不脱产的,接生也没有什么报酬,严格来讲就是义务接生。碰到家里宽裕点的人家会送只鸡或者买点肉什么的表示感谢,拮据点的人家也就煮点面条或糖水蛋什么的,就算是深表谢意了。但她从不计较,对接生一事向来是有求必应,有叫必到,而且做到零失误。
茶仂婆婆一生到底接诞了多少人,恐怕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但我知道,就我们这个几百户的大村,包括附近的一些村庄的“60后”、“70后”,甚至“80后”,得有上千人都是由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迎接到这个世上的。在条件设施受限之时,仅凭一把剪刀和一个帆布包里的草药,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新生命的喜悦。
数年前,做了一辈子行善积德之接生工作的茶仂婆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时我在外地工作,据老家的人讲,老人入土为安的那天,全村在家的父老乡亲,几乎是倾家而出跪拜送别。从这一点上来看,足以看得出人们对接生婆工作的尊重和肯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如今,随着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完善,农村接生婆这一项职业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时至今日,人们提及在那特殊年代为人们行善积德的接生婆,都称赞其是救人于危难时的菩萨,永远值得敬仰和怀念。她们行善积德的苦乐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生命和爱的传奇,更是一份对责任和梦想使命的坚守。平凡而伟大的茶仂婆,您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愿您在天堂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