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墨脱别说去过西藏
一一墨脱三日
周天增
4月6日,我们一行三人的北京一一西南自驾游已经进入了第12天。早上7点,我们从林芝开始向墨脱进发。昨天林芝地区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所以之前我们做足了功课:此行的发起者组织者、大学同学、班长老孙先是确认墨脱公路是双进单出,再是直接打市公安局值班电话:自驾游去墨脱的路况没问题吧?答复:畅通;孙的泳友封工程师比我俩年长三四岁,驾龄又长,给三菱座驾加足了95号汽油,名曰"吃点细粮",保证在这段修了50年的路上不掉链子;我则备足了给养,保障八小时的车程吃喝无忧。 在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中待久了,十几天放飞心情的感觉好极了,早就听闻墨脱那个隐匿在藏南边境的莲花秘境充满了未知与神秘,这种神秘牵引着我们一路疾驶。4700米海拔的色季拉山口、风景迷人的鲁朗观景台都是一闪而过,直达墨脱公路的起点一一波密县扎木乡。
不一样的见面礼一一雪崩与瀑布
刚行至墨脱公路第一座山脚下,前面的车就排起了一条长龙。一位女交警边维持秩序边解释:山上雪崩了,大家耐心等待!连说好几遍。游客们抬头看着远处的皑皑雪山,心情沉重起来,这120公里的路程才刚刚起步啊!但看到这位女警察态度和蔼好说话,大家纷纷都问,得多长时间啊!
"不好说,应该快!"还补充,"现在是雪崩多发期,公路排障有预案,第一时间就会清理"。

大家心里有底了,也就各安其位,我们仨从车上取下简易橙子喝水聊天,前面房车的几对年轻夫妻打起了扑克,备的可乐还送他们饮用。谈笑间前面的车开始启动了,看看表等了也就40分钟。看来我们运气不错,听说遇有这种雪崩,短者等上几个小时,长者要等上一两天呢。

车龙缓缓地行驶到雪崩现场,挖掘机掘出的通道宽度勉强通过货车,两边的雪墙有的高达五六米。不远处传来手持喇叭声:慢慢通过,不要撞雪墙!小车还好,通过得快一些,大车小心翼翼,恐怕刮倒了雪墙,再来二次清理。大家更担心的是再次雪崩怎么办,刚才已经看到推到路边的已经被雪压变形的小车,生死距离如此之近,紧张与恐惧在笼罩着我们。怎么办?听天由命吧,这种场景,我命由我不由天纯是扯淡。想到这里,心里也就释然了,六七处雪崩现场顺利通过,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老孙坐在副驾上,摄下了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惊险与壮美在此交错的雪崩现场录像。
车子穿过三公里长的嘎隆拉隧道不久,就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刚刚还是雪原连绵,寒气逼人,眼下却是山高林密,青翠欲滴。从隧道到县城的这80余公里路程,堪称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盛宴。连绵的山峦似巨龙蜿蜒,高耸入云,被茂密的原始森林严严实实地包裹着。森林里,各种树木肆意生长,有的笔直参天,直插云霄;有的枝繁叶茂,相互交织,将天空分割成零碎的小块,给这片森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

沿途,瀑布奔流的景象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一道道瀑布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似银河决堤,气势磅礴。水流撞击在岩石上,溅起层层白色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如同一曲激昂的交响乐。那弥漫的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常常会幻化成绚丽的彩虹,为这雄浑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抹柔美与妩媚。
而这一切壮丽景色的背后,印度洋暖湿气流功不可没。它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一巨大的水汽通道一路北上西进,形成了巨大的“湿舌” 。暖湿气流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雨。大量的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使得这里的植被从低海拔的热带季风雨林,到高海拔的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形成了完整而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带,宛如一座巨大的 “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 ,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慷慨馈赠。我也第一次打破了每天在车上眯一觉的习惯,完全被这"一天经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观所震撼了。
但馈赠的路况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了。这八十多公里的山路着实充满挑战。部分路段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路面坑洼不平,大大小小的坑洞如同陷阱,车辆驶过便剧烈颠簸;有些狭窄的盘山路段,一侧是陡峭山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弯道处视线受阻,会车时惊险万分。再加上沿途常有瀑布飞溅的水流漫过路面,湿滑难行,驾车三个小时,分分钟都需小心翼翼。这种路况我不敢接手,老孙也有点打怵,全凭封工这位老手全程驾车,我们坐着也放心。后来了解,从扎木到墨脱的直线距离仅55公里,如果按目前"逢山挖洞,遇水架桥"的模式,修一条直线的高速公路,三四十分钟就能到达墨脱。而现在的盘山路长达120公里,费时三四个小时。

终于在傍晚时分踏入墨脱县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湿润且带着草木的芬芳。县城不大,却充满着浓郁的藏式风情。稍事休整,我们来到莲花公园,整个布局真像一朵盛开在尘世的莲花,至此才知,墨脱在藏语中就是莲花。在公园漫步,心中的疲惫渐渐消散。夜幕降临,我们走进一家小店,点了当地特色的石锅鸡。热气腾腾的石锅端上桌,鸡肉的鲜香混合着各种菌类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喝上一口热汤,暖流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全身,一天的劳顿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足。
壮哉美哉果果塘
当雅鲁藏布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甩出一道华丽的Ω形弧线,当喜马拉雅的云雾为翡翠般的茶园披上薄纱,果果塘便在天地的褶皱里悄然绽放。这里是自然与神话交织的秘境,是雪山与江流共舞的舞台,每一寸风景都昭示着造物主的偏爱,每一缕茶香都萦绕着古老的传说。果果塘可以说是墨脱第一景,4月7日一大早,我们便趋车赶往这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高高的观景台上早就挤满了游客,都想早早饱享这山水织就的翡翠画卷。
果果塘的清晨是从云海的潮汐中苏醒的。站在海拔1200米的观景台,眼前的雅鲁藏布江如一条碧玉丝带,在苍翠的峡谷间蜿蜒出180度的绝美弧度。亿万年前,软流圈地幔的热力让地壳抬升,湍急的江水遇“果果拉”山体阻挡,以亘古不变的力量切割出这处地质奇观,门巴族先民赋予它诗意的名字——“果果塘”,意为“如糖果般甜美的港湾”。江流在谷底奔腾,水雾升腾成棉絮般的云海,时而如万马奔腾掠过山谷,时而化作薄纱轻掩茶园,让这片“云端茶田”在虚实之间若隐若现。
茶园是大地最精致的刺绣。层层叠叠的茶树顺着山势铺展,从山脚到山腰,如绿色绸带缠绕着云雾缭绕的山体。4月的春风拂过,新芽在晨露中舒展,茶香混着泥土的芬芳漫溢山谷,茶垄间点缀着油菜花,偶有门巴族少女身着红黑相间的传统服饰穿行其间,恍若从古老传说中走出的采茶仙子。
果果塘的云雾里,藏着比山水更动人的故事。相传莲花生大师在9世纪云游至此,见群山环抱的谷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遂命名“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的莲花圣地”。他在此修行弘法,留下“粮食堆积如山,山珍俯拾即是”的传说,让墨脱成为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香巴拉。而在门巴族的口耳相传中,果果塘大拐弯是一段爱情的结晶。远古时,雪山女神与雨林蛇神相恋,却为天规所不容。蛇神悲痛欲绝,泪水化作碧绿的雅鲁藏布江,身躯盘绕山间形成这道壮丽的弯道。每年藏历新年,当地百姓会向江中抛洒青稞酒,祈求蛇神护佑风调雨顺。 果果塘的魅力还在于它将极致的自然与人文熔铸一炉。远观时隐约传来了制茶作坊的轰鸣声,空气中好像浮动着红茶的醇厚与绿茶的清冽。2025年央视春晚的镜头曾聚焦于此,让这片“雪域第一有机茶园”声名远播。
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大拐弯如大地的逗号,将雪山的冷峻与雨林的温润悄然衔接。当云海退去,对岸的村庄露出真容,木屋点缀在梯田之间,袅袅炊烟升起,恍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此时,有两位妙龄姑娘穿上门巴族服饰,以大拐弯和茶田为背景,快速按下了快门。我与正在聊天的辽宁女游客说,您也可以留个这种纪念照啊!哈哈,我们这个年纪来此一游就很满足了,找不到年轻的感觉啦。一句话透出了几丝凄楚……
离开果果塘,我们来到了解放大桥。这座桥横跨雅鲁藏布江,是通往边境的重要通道。桥身虽不宏伟,但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站在桥上,抚摸着桥栏,仿佛能看到当年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他们为了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付出了多少鲜血与生命啊!
离印控区最近的村庄
2009年的西藏之行,便引起了我对印占9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关注,此次墨脱之行的因素之一,也是对这个关注点的延续、延伸。这个位于城南45公里叫格林的村庄,作为一个景点对游客开放,是离印控区最近的村庄,自然成了我的迫切之选。为了印证"最近、开放"这两个关键词,我亦做了些功课。从地理位置与管辖性质看:格林村隶属于墨脱县背崩乡,是我国实际控制的边境村落。尽管靠近印控区,但属于合法、开放的旅游区域。从旅游开放性与设施看:格林村因“茶旅融合”发展成为墨脱县的重点旅游村,截至2024年11月,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设施完善(如民宿、茶园体验等),还是官方推荐的“爱国巡边之旅”重要节点。从与印控区的距离对比看:印控拉曼村位于背崩乡西南方向,而格林村同属背崩乡,且更靠近边境实际控制线,抖音视频描述,格林村被明确标注为“离印度最近的边境村庄”之一,是中国游客能抵达的最邻近印控区的村庄。还有,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里虽不是主战场,但也推倒了他们几个哨所。

最近有多近?与印度边民有没有接触?我们想通过看民宿作些相关了解。这是一个小而美、洁而静的村庄,122人,全为门巴族,村西还有驻军。我与老孙走了三家民宿,大门二门都敞着,哎,奇了怪了,两家都没人,一家仅有一装修工在劳作。我暗自道:这个村看来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啊!只好与装修工搭讪:住宿多少钱?离印占多远?见过印度人吗?回答的支支吾吾:住一晚多少钱不知道,过去南边那座山就是印度,解放军管得严,不准过去……这使我想起了昨晚石锅鸡老板的介绍:另有一个比格林村更接近印控区的村,可以说与印度人鸡犬之声相闻,早年还对游客开放,后来与印度关系一紧张就关闭了。这是当年我与印度人照的照片,老板从手机中搜出一张两人合影让我看,典型的印度人形象。

对,官方早就报道过,印度在所谓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一侧移民百万,成立了什么阿鲁纳恰尔邦,但我国从未承认其合法性。
现在中印边民基本上没什么交流,但通过打猎、挖药材等途经还是有个别接触。门巴、珞巴族在墨脱分别有7800多人和1500多人,在印控方分别达6万人和50万人。墨脱县总面积3.14万平方公里,我方实控区只有6480平方公里。这位老板补充道。
格林村东北方制高点还有一个观景台,制作精良,看来投资不菲,据说运气好的能在此看到远处的海拔7780米的南迦巴瓦峰金字塔图像,而眼下看到的只是一片缭绕的云雾。我对这个什么峰并无多少兴趣,我所关心的是能不能看到印控区的村庄,哪怕是一缕炊烟也好,但同样是飞渡的乱云与朦胧的群山。我问一附近帐篷旁的中年男子,看来他在此处已住多日。他说已经住了四百多天,两种说法:村民说有十多公里,官方说三十多公里,反正我连一个印度人毛也没见过。
一番话让我吃了一惊:你是来此修行的啊!
修行不敢说,我前世来过此地,今世对此地感兴趣。
除了一顶帐篷外,旁边还有一辆浙江牌号的商务车。哈,能坚持四百七十天不简单,寂寞吗?
习惯了,晴天有云作伴,雨天有雨作伴,四百多天有两百多天下雨呀。我能看到你们看不到的佛光,能看到你们看不到的金色南迦巴瓦峰,还能从网上播报墨脱风光……
修行加网红,现代修行者!说着,从车上拿出一堆饮料与食品送他,调节一下口味。
有人说他是个怪人,我则从正面理解他:修行能使心智升级,修行能使行为优化,修行能使潜能开发!
仁青崩寺的小而特及接地气的标语
4月8月,我们经海市蜃楼观景台和莲花阁门珞历史文化博物馆赶往仁青崩寺。仁青崩寺虽在规模上不及一路走来的拉卜楞寺、东嘎寺、甘孜寺宏大,但作为墨脱历史最悠久、地位最神圣的藏传佛教寺庙,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象征意义,恰恰构成了它不可替代的魅力。

从寺外的简介得知,这座始建于17世纪的宁玛派寺庙,坐落在墨脱城东南的旺日岗村,是门巴族地区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其主体建筑依山就势,由108根木柱支撑起五层八角形楼阁,外墙以红白两色为主,屋顶覆盖铁皮,在热带雨林的浓荫中格外醒目。与藏地大寺的恢弘布局不同,仁青崩寺更像一座嵌入自然的“立体经阁”,木构建筑细节中融入了门巴族的竹编工艺与藤条装饰,廊柱上的莲花纹彩绘虽历经岁月却依然鲜艳,每一层殿阁都供奉着不同的佛像,顶层的莲花生大师像更是信徒心中的“墨脱守护神”。
它的独特在于“孤岛式”的宗教存在。墨脱长期因雪山阻隔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圈,仁青崩寺成为藏传佛教与门巴族原始信仰融合的核心。寺内既供奉释迦牟尼、莲花生等藏传佛教神祇,也保留了对当地神山“拉母纳”、神湖“格林湖”的祭祀传统,藏历新年的“那尼节”,僧人会与门珞群众共同举行祈福仪式,绕行寺庙时吟诵的经文里混杂着门巴语的祝祷,形成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景观。还有,部分经文用门巴族传统的“萨玛”歌调吟诵,传承着濒临消失的宗教艺术形式。

不经意地一瞥,几句标语映入眼帘:政治上守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有意思,我专门品研了一会,这种僧人守则式的标语虽然有点不不伦不类,但还是能起到警示、教化作用的。不知是讲政治的僧人们自编上墙的,还是宗教局统一印制悬挂的,反正挺接地气的。但"关键时起作用"有点不知所云,关键时指的是什么时点?起什么作用?见义勇为还是拾金不昧?老周别看了,撤了哈!封工吆喝了一声。
我们站在寺前平台,俯瞰雅鲁藏布江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感到仁青崩寺的力量,不在于体量的恢弘,而在于它如同一棵在大山深处的信仰之树,在热带雨林与雪山冰峰的夹缝中,生长出属于墨脱的精神脉络——那是一种与严酷自然共生的坚韧,是多元文化悄然融合的温柔,更是古珞两族寻找心灵归处的永恒象征。受其感染,我们围寺走了一圈,以示敬意。此时,寺院的一条黄狗始终尾随着,老孙亲切地摸了摸它的头,它友好地摇了一阵尾巴,一直送我们到门外。老孙有点不舍:欢迎来北京哈!
墨脱城的烟火长卷
墨脱三日的早晨,我都早早起来感受一下这里的生活气息。晨雾还未散尽,墨脱城里已飘起辣子与花椒的香气,巴渝方言的吆喝混着门巴族的晨歌,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间编织出独特的韵律。曾经被雪山与密林守护的寂静之地,每天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八方来客。

傍晚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一间间商铺如绽放的格桑花次第铺开。那些来自四川、重庆及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带着各自的技艺、坚韧与热辣,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们很随意地选了一家叫石洞的餐馆用餐,等菜的时光与女老板聊起了家常,听着她的四川口音,得知是四川遂宁人。她说来这里经商的、尤其是开餐馆的,绝大部分是四川人,重庆改为直辖市后,有的重庆人不再说是四川人了,特别强调自已是重庆人。说完我们都笑了起来。
是啊,现在重庆与北京已平起平坐了。你什么时候来这里创业的?我接着问。
创什么业啊,二000年来这里打工,那时墨脱还不通车,我与几个姐妹从波密翻山过河走了三天啊!二十多年过去了,都老了。
在这里成家立业了?
对,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二十多了,刚从老家娶了媳妇。那就是,手一指。小两口正在烤羊肉串呢。
看来生意不错啊,门店也不小!我环四周看了看。
都是你们这些旅游的给托起来的!看来这位女老板很能干,也很知足。
第二天吃晚饭的餐馆,老板也是女的,要年轻一些。一听我们是北京来的,她主动说是湖北红安的。那可是将军县哟,出了两百多将军。我们说。
说到将军县,女老板喜形于色:李先念、陈锡联、秦基伟很多将军都是我们红安人。我爷爷也是红军,当过营长,后来回家照顾爹妈就不干了。
咳,少了一个将军,我们打趣道。如果继续干,你跟爷爷住北京,说不定咱们还认识呢。
现在认识也不晚,哈哈……
这些异乡人不仅带来了商业火种,更用真诚与热情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教当地门巴珞巴族年轻人使用直播平台,让墨脱风光走向世界;在店铺招牌上细心标注藏汉双语,将川渝的“码头文化”与藏族的“神山文化”悄然融合。每当夜幕降临,饭店的霓虹与大街的灯火交相辉映,异乡人与本地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品茶,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本地人也开始学做生意,在一位门巴族姑娘开的店铺里,我给九十多的母亲买了一个当地藤竹制作的手杖,外似竹节,内为实心,富有弹性,而且价格低廉。看着堆满店铺的石锅,我说你这是自产自销啊。这都是我们村的产品,完全是手工打造,是祖辈从不丹迁来时带来的手艺。门巴姑娘脸上堆满了笑容。

墨脱的繁荣背后,离不开政府温暖而有力的托举。四川女老板就说,她现在住的七八十平方的房子,就是政府专门为外来创业者提供的廉租房。红安女老板说这里的营商环境很好,根本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合法经营就是。政府如同高原上的暖阳,为创业者驱散寒意:将审批窗口搬到线上,让开店流程像雅鲁藏布江的流水般顺畅;开通物资运输绿色通道,让新鲜的辣椒、花椒如期抵达商铺。在这里能感受到,个人奋斗的梦想与墨脱发展的蓝图已经交织在一起,“此心安处是吾乡”啊。
暮色渐浓,雅鲁藏布江的涛声与商铺传出的欢笑声融为一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青山见证着异乡人的奋斗足迹,烟火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墨脱,正以它的开放、包容与活力,诠释着这样一句话:
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
2025.4.25于北京西三旗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