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架心桥:贺郭培友先生荣任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
编者按:
郭培友先生荣任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以书画为桥梁,为中澳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其深耕传统艺术的造诣与跨文化传播的使命,恰如诗画所喻——刀笔渡洋、寒梅绽香,既显艺者风骨,亦启文明互鉴新篇。值此之际,愿先生携艺前行,推动中华美学在海外绽放新彩。
刀笔架心桥:贺郭培友先生荣任澳大利亚书画篆刻协会常务顾问
张庆明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艺术始终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璀璨纽带。今逢郭培友先生荣膺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这不仅是对其数十载深耕书画篆刻艺术的至高褒奖,更标志着中澳文化交流的长河上,一座以刀笔为基、以文心为魂的“艺术心桥”正巍然架起——它横跨重洋,连通南北,让秦汉金石的铿锵之音与澳洲海天的浩瀚之气在此共鸣,谱写出传统艺术在当代文明中的崭新乐章。
一、刀笔凝魂:淬练古今的艺术求索
郭先生之艺,深植华夏文明的基因脉络:治印则追摹秦玺汉印,刀走龙蛇间尽显“方寸之内见乾坤”的金石风骨;挥毫则取法晋韵唐法,水墨氤氲中蕴含“计白当黑”的哲学智慧。他的作品,是汉隶的厚重与秦碑的雄强在宣纸上的重生,是传统笔墨语言与当代审美意识的深情对话。此次荣任澳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恰似命运的馈赠——当西方艺术界对东方美学的好奇与日俱增,他以行者之姿,携千年文脉踏浪而来,让刀笔起落间的顿挫抑扬,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通用语汇。
二、诗画相贺:墨韵梅香中的精神隐喻
贺郭培友先生履新
“刀笔含香越重洋,培英毓秀墨生光。
篆融汉隶秦碑骨,墨染云涛澳海章。
聘柬遥牵南岛月,文心长耀九州霜。
艺途共济千帆远,再谱新声绕栋梁。”
贺诗含情,见其志也。 诗句以“越重洋”破题,既写地理之远,更喻艺境之阔。当郭先生的刀笔跨越山海,落在南半球的宣纸上,秦砖汉瓦的斑驳、吴带当风的飘逸,便与澳洲的蓝天白云、海浪沙鸥相映成趣。“澳海章”三字尤见巧思——既是地域标识,更象征艺术语言的创新转化:传统笔墨在异邦土地上,正孕育出兼具东方神韵与世界视野的新章。
画作寄怀,见其心也。邓学英会长所赠 《独领风骚》中,以水墨勾勒梅花一株:铁干虬枝如篆籀之笔,苍劲中见筋骨;红梅数点似朱砂落纸,浓淡间显性情。艳红花瓣与枯墨枝干相映成趣,恰如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破局重生。右上题诗“墨染枝头红,暗香风姿俏。傲雪凌霜绽,留芳映天娇”,以梅喻人,既赞其艺术品格之坚贞,亦喻文化传播之春讯——当此寒尽春生之际,正待传统艺术的馨香,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馥郁流芳。
从长安到悉尼,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变的是时空坐标,不变的是文明互鉴的永恒主题。郭先生此任,肩负的不仅是“常务顾问”的职衔,更是“文化使者”的使命:他需在宣纸与画布之间寻找共通的审美语言,在印章的朱白虚实与当代艺术的多元表达中搭建理解的桥梁。这并非简单的技艺输出,而是让“天人合一”的哲学、“中和之美”的境界,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融入世界文化的肌理。
正如梅花绽放需要冲破严寒,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亦需直面挑战。但郭先生的底气,源自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刻理解,更源自对艺术无界的坚定信念。当他的刀笔在印石上落下,刻下的是“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当水墨在宣纸上晕染,洇开的是“美美与共”的人类愿景。此心若桥,可渡万难——这正是艺术最动人的力量。
结语:以刀笔为楫,渡文明长河
今日之澳海,浪涌潮生;此刻之九州,月白风清。郭培友先生的新程,始于一纸聘书,却通向无限广阔的文化疆域。愿他以常务顾问之责为帆,以毕生艺修为桨,引领中澳艺界同仁共济艺海:让篆刻的刀痕成为文明对话的印记,让书画的墨韵化作连接心灵的彩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说起中澳文化交流的佳话,定会想起这座由刀笔架起的“心桥”——它不仅横跨地理的重洋,更跨越认知的边界,让东方的艺术之光,永远闪耀在人类共同的精神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