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儿的笔,诗人的光,一笔一划屹立中华脊梁”
评论文章:热血男儿,墨魂战歌——红色艺术家的精神史诗
文/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高级顾问 池朝兴
2025年4月19日
墨魂战歌 (歌词)
——致敬红色艺术家郑宏彪
(主歌1)
战火淬炼钢铁脊梁,
笔锋刻下誓言铿锵。
英烈长卷写尽英魂血泪,
墨香浸染河山万里长。
军徽在宣纸间闪耀,
真草隶篆尽书忠诚华章。
冰雕血热,红船远航,
你的诗行是信仰的光芒。
(副歌)
男儿的笔,诗人的光,
一笔一划屹立中华脊梁;
战士的言,哲人的光,
中国故事讲诵中国华章;
墨魂战歌啊战歌嘹亮,
艺术与思想谱写壮丽的红色交响!
(主歌2)
战地诗篇星河同光,
吃亏忠言九州回荡。
万幅书法少年立志强心,
国宝长卷言长韵更长。
宏声在世界上大论,
牛津剑桥闪烁东方之光。
剑论欧美,非洲情长,
你的演说是信仰的鸣响。
(副歌)
男儿的笔,诗人的光,
一笔一划屹立中华脊梁;
战士的言,哲人的光,
中国故事讲诵中国华章。
墨魂战歌啊战歌嘹亮,
艺术与思想谱写壮丽的红色交响!
今天(4月19日)一大早,红色演讲家、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总负责人陈丽萍,在工作室微信群中转载了正在网络热门传唱的新歌《墨魂战歌——致敬红色艺术家郑宏彪》(详见视频)。细品歌词,再品歌曲,词曲皆美。听了,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情不自禁要提笔评论。
当“战火淬炼钢铁脊梁,笔锋刻下誓言铿锵”的旋律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首赞歌,更是一部浓缩的红色艺术家精神史诗。《墨魂战歌》以铿锵有力的词句,勾勒出红色艺术家郑宏彪大校“以笔为枪、以墨为血”的艺术人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和平年代,艺术如何成为延续革命精神的战场。
歌词中“英烈长卷写尽英魂血泪,墨香浸染河山万里长”的意象,揭示了红色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红色艺术家不同于普通创作者,他们的笔墨饱含历史记忆与政治信仰,每一笔都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每一划都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郑宏彪大校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国宝长卷”,不仅因其艺术价值,更因其承载的精神重量。这种创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政治实践。
“军徽在宣纸间闪耀,真草隶篆尽书忠诚华章”一句,生动展现了军人艺术家的独特气质。在郑宏彪这里,军人的刚毅与艺术家的柔情得到了完美统一。他的书法不是书斋里的风花雪月,而是带着军营的号角声,带着战场的硝烟味。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打破了人们对军人刻板刚硬的印象,也颠覆了传统文人的艺术范式,创造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铁血文人”形象。
歌曲副歌部分“男儿的笔,诗人的光,一笔一划屹立中华脊梁”堪称点睛之笔。这里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如何通过艺术实践得以建构。郑宏彪的“万幅书法少年立志强心”工程,正是将个人艺术创作转化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典范。他的笔墨不仅停留在纸上,更走进青少年的心灵,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力量。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正是红色艺术家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宏声在世界上大论,牛津剑桥闪烁东方之光”的歌词,展现了红色艺术家的国际视野。郑宏彪在欧美名校的演讲,让中国故事有了世界表达。这提醒我们,红色文化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当东方的哲学智慧与西方的学术传统对话,产生的不是文化冲突,而是“信仰的鸣响”。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新时代红色艺术家必备的素养。
《墨魂战歌》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揭示了艺术与信仰的辩证关系。“艺术与思想谱写壮丽的红色交响”不仅是歌词,更是一种文化宣言。在郑宏彪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当艺术被崇高信仰照亮时,它就不再是消遣娱乐,而成为精神的火炬;当信仰通过艺术表达时,它就不再是抽象教条,而成为可感可触的审美体验。这种艺术与信仰的交融,正是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回望这首战歌,它唱响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艺术人生,更是一代红色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墨魂战歌”,需要更多像郑宏彪这样的红色艺术家,用他们的笔墨和声音,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让红色基因在艺术创造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