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冲击、历史记忆与哲理思考的巧妙融合
——评檀世升《咏牡丹》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咏牡丹》全篇以牡丹为载体,构建了自然美与人文象征交织的审美体系。巧妙融合感官冲击、历史记忆与哲理思考,既延续了牡丹“国色天香”的经典意象,又以多维度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深度。

咏牡丹
安徽石台 檀世升
春日花开吸眼光,芳丛醉客舞霓裳。
沉香亭忆娱妃子,上苑诏传慎媚娘。
秀色可餐招蝶恋,清芬不散惹莺狂。
天然富贵人皆爱,合被丹青供画堂!

首联「春日花开吸眼光,芳丛醉客舞霓裳。」以动态笔法展现牡丹初绽的视觉冲击力,突出其“吸眼光”的夺目效果;后句以“霓裳舞”喻花瓣层叠舒展的柔美姿态,暗含富贵气象。

颔联「沉香亭忆娱妃子,上苑诏传慎媚娘。」通过皇家园林典故(沉香亭、上苑)暗示牡丹的尊贵地位,以拟人化笔法将花姿与历史记忆相勾连,赋予其跨越时空的文化厚度。

颈联「秀色可餐招蝶恋,清芬不散惹莺狂。」从嗅觉与视觉双重维度强化牡丹魅力:前句化用“秀色可餐”展现花色之浓艳,后句以“清芬不散”写香气持久,生物意象(蝶、莺)侧面烘托其自然吸引力。

尾联「天然富贵人皆爱,合被丹青供画堂!」总结牡丹“天然富贵”的核心特质,以“丹青供画堂”呼应其作为艺术母题的永恒价值,形成物象与人文的双重升华。

不过,以结论式语言收束,虽点明牡丹的文化地位,但“人皆爱”“供画堂”的表述稍显直露,缺少留白空间。最好以意象暗示替代直陈,让艺术永恒性的主题在画面中自然浮现。

总之,全诗通过视觉盛宴(霓裳)、嗅觉沉浸(清芬)、文化符号(上苑)、艺术传承(丹青)四重维度,构建牡丹从自然美到人文象征的完整意象体系,兼具生物特性描摹与精神品格提炼,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