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骨的往事,铭心的恩情》 宋海燕
人生的很多往事,如同过眼云烟,唯有1975年3月26日那天我出“車祸"的惊险经历令我镌骨铭心终身难忘。那年,我还未满18岁,是一个刚下放到盐田公社里泗林场,不到3个月的知青。
那年代,时兴"厂社挂钩"13名九江市动力机厂刚毕业的职工子女,经知青办按排在盐田公社里泗林场。动力机厂党委为鼓励职工子女在广阔天地大展宏图,并支持当地的农耕农作,特将本厂当时生产的“农用三件套(手扶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赠予给盐田公社的里泗林场。还随行派了个总装调试工程师,教我们如何使用和修理。
在13名知青中,我属于胆大敢为的女知青,我饶有兴趣地反复请教"机械总装调试工程师"他见我对手扶拖拉机的热情及悟性比较高,便很仔细地单独教了我几遍手扶拖拉机的操作。并反复强调手扶拖拉机有六个前进档位和两个倒档,换档是拉杆式。需要拉离合,换挡转弯时都需要捏住转向把,车左转要捏右小把,右转捏左,还要注意它的刹车,右制动的,不要突然拉制动,否则容易造成翻车……。尽管初识拖拉机没多久,那时因年轻好奇心切,当时也没有开手扶拖拉机需考驾照这一要求,加之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单凭着"半生不熟"的车技,便驾着这四轮手扶拖拉机,得意洋洋地到镇上买肥料,兴高采烈地去县城买种子,忙得不亦乐乎。1975年3月25日下午,林场前面的“农科所"接到盐田公社主管民兵段书记打来的电话,并转告我们明天要用林场的手扶拖拉机送几位民兵到化民公社参加集训。
3月26日清晨,我赶早起来烧了点热水,用脸盆装到拖拉机跟前,对着油箱四面泼了一遍,是怕里面的柴油因夜间温度低结块而不好“发动",一切准备停当后。我将摇抦轻轻顺势一摇,便很顺利地发动了拖拉机,有节奏的突突突声,伴着我愉快的心情迎着朝霞欢快地向盐田公社进发……途经里泗供销社,有两个学生娃飞快地追了上来,见状,我悄悄地减慢了速度,他俩一左一右快速地把书包扔进車厢,,把肚子搭在車厢沿上,右腿一跨,便坐了上来,反正都是前村后庄的,对此我也习以为常,见两娃坐稳后,我便恢复正常車速,向盐田公社挺进……
从林场到公社要经过一座宽大约仅在三米左右又没栏杆的里泗桥。这桥正在一个下坡的转弯处,也许是年代久远,铺在上面的沙石有部分脱落,变得有些坑洼,上桥吋,我突然发现有个小坑,一时紧张竟突然拉了右制动,导致手扶拖拉机的一只前轮颠悬出桥面,眼看就要翻下河去了,说时迟,那时快,我急忙叫后車厢的两娃跳車,尔后,也冷静地侧身跳到桥面,不到一分钟,拖拉机的后车厢也随之冲出了桥面。堕落到了里泗河中……。
俩娃跳下車后,也许是吓着了便不声不响地往回跑了……留下我满心后怕又十分沮丧着望着河里的拖拉机发呆……
不知过了多久,我远远看见有一群村民朝里泗桥这边奔来。他们有的拿铁锹,有的扛锄头,还有的拿绳子,跑在他们前面的正是那两搭車的娃儿,那高一点的娃,气喘吁吁地跑到我跟前,涨红着脸安慰我说:“知青姐姐,别着急哈,我们村子所有的劳力都来了,一定会帮你把手扶拖拉机拖上来的!"……我热泪盈眶地看着纷纷赶来的乡亲们,一时语塞,竟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感谢为好!
只见乡亲们,在湿滑的河边,有的用铁锹,有的用锄头,为削减河岸的坡度费力地铲着土,有的下到河里用绳子绑着拖拉机的操纵手杆及脚踏板……乡亲们在冷风中足足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弄得满身是泥沙,才好不容易将手扶拖拉机打捞到岸上,并且二话不说,又继续帮忙将手扶拖拉机推拉回里泗林场。
一到林场,所有的知青见状,纷纷出来表示感谢,并热情地挽留乡亲们吃过午餐再走,但是,乡亲们说什么都没同意,年長的一位老乡说:“你们知青娃,从城市来到农村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也确实不容易,以后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就打声招呼"。说完,乡亲们朝我们摆摆手,就陆续回村了……
望着老乡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和知青点的同伴们都感慨万分,里泗的父老乡亲,虽讷口少言,但为人淳朴,善良仗义,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宋海燕,执业药师,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