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红色火炬何以照亮时代?——从一场青少年演讲活动的启动看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文/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红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演说中国“关爱之星”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高级顾问 池朝兴
图/李杰摄影工作室
2025年4月25日
昨天(4月24日)上午,由演说中国广东推广中心等担任承办单位的“我是红色火炬手”青少年演讲与口才选拔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我是红色火炬手”青少年演讲与口才选拔活动的启动,表面看是一场普通的青少年才艺展示,实则蕴含着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命题。当红色基因与青少年教育相遇;当历史记忆与现代表达结合;当红色演讲家、广州好人红色宣讲工作室总负责人、广东演讲学会青少儿口才分会副会长、演说中国红声嘹亮导师团团长陈丽萍用演说中国第一届至第七届广东展区所取得的成绩和无数青少年在红色演讲中茁壮成长的成功案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探索。
红色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活动通过"红色研学+演讲展示"的独特设计,将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体验。青少年走访红色地标,再将所见所感转化为语言艺术,这一过程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关键跨越。正如活动总策划潘红军所强调的,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摆脱了教条式灌输,变为青少年内在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提出的"出作品、出人才、出品牌、聚人气"多维目标。这四"出"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活动单一的评价维度,形成了从个体培养到文化传播的完整链条。青少年在创作演讲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在公众展示中成长为传承人才,而持续的品牌运作则使红色文化传播获得持久生命力,最终实现广泛的社会共鸣。这种系统化思维为类似活动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参考。
当代青少年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说教早已失去效力。"我是红色火炬手"活动巧妙地运用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演讲与口才形式,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人表达。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时,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的精神资源。这种"代际翻译"工作,正是红色文化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大湾区背景下,活动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红色研学实践"体系具有特殊意义。红色文化成为连接大湾区青少年的精神纽带,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共同的价值认同。这种区域化协作模式,为红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红色火炬的传递需要与时俱进的形式创新。从评委集体朗诵原创诗歌《朋友,请演说美丽的中国》,到"课本里的美丽中国"的主题设计,活动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同时,不断更新表达方式。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使传统在新时代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我是红色火炬手"活动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才艺比拼,构建了"认知-体验-表达-传播"的完整教育闭环。当青少年不仅是历史的聆听者,更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播者时,文化传承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红色火炬的光芒,不在于固守其形式,而在于照亮前行的道路。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时代脉搏,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之花。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