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志刚 诵读:杨建松

诵读《志愿军之歌》,勾起了我那些不愿提起却又挥之不去、与父亲有关的心酸往事。
当我第一次默读这首诗,眼前浮现出的是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那悲壮惨烈的画面令人动容。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文,观看《英雄儿女》的电影,那些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的片段,伴随了我们的一生。

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回到了童年。那年,我大概六七岁,父亲第一次带我去看露天电影《英雄儿女》。影片中,王成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擎起爆破筒,奋不顾身扑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那一幕深深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回家的路上,我紧握着父亲的大手,疑惑地问:“爸爸,那是真的吗?”父亲沉声答道:“孩子啊,这种同归于尽的场面,在朝鲜战场上比比皆是,更多的比这还惨烈呢。”我继续追问:“那你们都不怕死吗?”父亲停下脚步,坚定地说:“怕,谁不怕死?可怕有用吗?面对的是美国鬼子啊!枪声一响,看到战友倒下,满脑子都是报仇和冲锋,哪里还有怕的余地?”

(父亲的照片)
读着《志愿军之歌》,我又想起了童年的夏夜。玩耍之后,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花丛草地间,仰望星空,听住在我家隔壁、曾在邱少云所在九连任连长的程子英叔叔,讲述邱少云潜伏牺牲的真实故事。那静夜,那微风,那动人心魄的故事,深深铭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这一次站上舞台,参与《志愿军之歌》的诵读,当领诵者读到“烈士陵园中,一个与热血有关的名字还带着余温……泪飞顿作倾盆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晚年的模样。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常常默然流泪,低着头喃喃自语:“唉,我好想再去朝鲜看看,可惜身体不行喽!当年在朝鲜战场,死了多少战友啊……全县和我一起参军的,经过六七年战争,最后就剩我一个活着。好多战友,我连名字都记不清了……”

(父亲参加第29师授衔典礼入场券和所授大尉的肩章)
我永远不会忘记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父亲因病痛彻夜未眠。医生给他吃了安眠药,打了镇静针,却毫无作用。我守在床边,而他只能倚靠在我肩膀上坐着,因为病情恶化,已无法平躺。从晚上到凌晨,他一直咳个不停,一句话也没说。临终前,他仿佛突然想起什么,凑到我耳边,用微弱的气息低声道:“我可能不行了……我走后,你回家去,在小阁楼上找找我写的东西看看。”随后,他口吐鲜血,重重地倒在病床上,再也没有醒来。

那一刻,我紧紧握着他仍有余温的手,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您怎么不和我说句话?难道没有什么要交代的吗?为什么,为什么呀!”
几天后,我冷静下来想:父亲是不是当时已无力开口?是不是他早已把想说的,都写下来了?我回到家,翻找他留下的文字。你猜我看到了什么?那是一页页用颤抖的手写下的稿纸,字迹歪歪扭扭,用颤颤巍巍的手,记载着他从军的点滴,特别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场景。他亲眼目睹最后一位同期参军的战友牺牲在他的面前。那些与他一同参军的一百多位兄弟,最终只剩他一人幸存。他用尽余生在回忆、铭记、倾诉。这一切,早已深深烙进他的血脉与骨髓,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呜呼,吾父!那一夜,那一刻,他的身躯尚在,魂灵却已带着头上、腿上无法取出的弹片,在穿越祖国的半壁江山之后,飘向遥远的朝鲜战场,去寻找他的战友了……

(家中仅存父亲的部分立功奖章和纪念章,许多照片和证书都遗失了)

舞台上,作为合诵的参与者,我聆听那句:“死亡,只是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在无字碑上的另一种诠释。”怎能不热血沸腾,血脉贲张?我强忍泪水,与众人高声呐喊:“志愿军,永远是祖国最忠诚的尖刀兵!”我多么希望,这声音能穿越时空,传达至那片埋葬英魂的土地,让所有有名与无名的英烈听见——

中国的国土上,永远没有“三八线”!
我们要告慰先烈:军魂永在。你们的长津湖、上甘岭已画上句号,而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下一代人的“长津湖、上甘岭”才刚刚开始。我们将踏着中国军人的足迹,传承你们的精神,不辱使命,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接续奋斗!
胜利!胜利!胜利——!

苏志刚 2025年4月24日
昨天收到苏志刚的这段文字,初读就让我泪奔……今晨又收到发来他父亲的照片和奖章,更让我感慨万千,重新诵读这段文字,志愿军精神在胸中激荡,他们至死不渝永远追寻的家国情怀和信念让我再次血脉偾张……
作者将《志愿军之歌》的诵读化作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家国记忆与英雄精神。他以父亲的抗美援朝往事为引,从童年观影的震撼,到父辈临终的牵挂,字字泣血,道尽战争的残酷与军人的坚守;又以亲历诵读舞台的激昂,让 “志愿军精神” 在今昔交织中迸发出磅礴力量。文中既有对父辈英雄的深情追思,更彰显着新时代传承者的使命担当。跟随作者的笔触,读者将走进硝烟与热泪交织的岁月,读懂 “最可爱的人” 用生命谱写的忠诚,感受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 ——杨建松 2025年4月25日晨

作者:苏志刚,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团员。喜欢在语言中把苍白的文字激活成跳跃的音符;追求在诵读中将冰冷的书简演绎成色彩斑斓的画卷。
朗诵:杨建松(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多阅读已逾两亿,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题字: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瞿忠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