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有你
——一位乡建者与故土的不解之缘
文/邹小芳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七间房”,这个田园诗意的句子牵动我的心绪很久了,当我不顾一切奔向她时,她就站在七间房的路口,在四月山野的清风里与我深情对望。
正是午后,几绺白云疏朗地散在七间房的上空,响亮的鸟鸣挂在瓦脊上,丰饶的阳光肆意奔跑,小院里一棵苹果树花事正盛,蜜蜂嗡嗡地闹着,树下的一只小黄狗急于挣脱绳索的束缚,围着我卖力地摇尾巴,表现出一见如故的欢喜,似乎我们多年前就熟识------
这一切立即唤醒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原乡记忆。
在这之前,这些破烂的房子被时间抛弃在毛栗树坝的荒野里,直到90后返乡青年薛超的到来,他们被“领养”,并且拥有了一个冒着大地滚烫热气的名字——七间房。
归心似箭:故乡的召唤
城市对自小生长在秦岭山旮旯的薛超来说,是漫长夜路前方迎面扑来的霓虹灯光和车水马龙,虽然嘈杂拥挤,但比起日复一日跟着父辈们在泥地里汗流浃背,闲暇也只能听着流水的梵音打发寂寥的时光、数着满天的星星抒发年少轻狂的日子更具有诱惑力。于是,他背起沉沉的行囊,在亲人的万般不舍中离开了陈台村,只身前往城市打拼。
然而繁华的都市也只是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造梦的空间罢了,快节奏和慢生活的失衡,高消费和低收入的矛盾,就业的压力和精神的孤独让薛超和许多进城的90后一样,曾有过对大都市的无尽向往,但却迅速在所谓“小时代”和“小目标”的碾压下觉知“都市梦、逆袭梦”之虚妄。“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他曾这样感慨:我在每个城市都有些许过往,仿佛每个美丽的城市都像天堂,但我却一直在流浪。看着大街上低着头只顾匆匆赶路的人,薛超的心就就会莫名的惆怅,那些亲切的乡音,那些曾经熟悉的田野、山川、河流,如同血脉中的召唤,让他无法忘怀。终于,在2016年那个飘着雪花的冬天,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到故乡。
故地重游:岁月的痕迹
踏上归途的那一刻,薛超的心中充满了激动。故乡的一山一水,一兽一鸟,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的气息。屋外冰天雪地,室内红泥小炉火,一家人围坐而食,在热气腾腾的粗茶淡饭中,这个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游子重获了久违的幸福、踏实的依赖。
他沿着记忆中的山路,踏遍了陈台村的坡坡岭岭,沟沟壑壑,老村庄里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老屋存在,池塘、老井、老树泛着光阴的痕迹,只是村庄里人烟稀少,没有了往日的喧嚣,隐隐绰绰地晃动着几个缓慢的身影,像在这片土地上跋涉了几个世纪,他们用一种衰相勉强维持着陈台村的某些熟悉的片段。走进苍凉的空心村,薛超心里总有一种隐痛,他不知道这种隐痛是对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的眷恋,还是对流逝的岁月的怀念。那些曾经养育过无数悲欢离合日子的村庄突然走向萧条与破落,确实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与迷茫,凋敝的村庄,就像镌刻在岁月中的一把利刃,强烈地刺激着他敏感的神经。那留在记忆中的乡村田园风光,而今就像一个遥远的梦影,在他熟悉的村庄突然变得陌生起来。走进破旧的村庄,薛超忽然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忽然找不到回家的感觉了,那些曾经的热闹,那些年轻的身影,都去哪儿了?是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奔波,还是在物欲横流、世态浮华的人海中穿梭?不管去了哪里,薛超相信他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归,回归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上。
梦回田园:重拾旧时光
薛超开始在村里走访,与老人们交谈,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他得知,村里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奔向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留下的是老年人和幼儿,而老幼相守的村子,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即便无可奈何,也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住在这里罢了,一到上学的年龄就被父母带到城里,人口纷纷涌入城市,渐渐地掏空了村子。昔日的陈台村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它的美景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上,还体现在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上。而如今,这里依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但那些农耕文化、风土人情、乡俗俚语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的舞台。他要将这份美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片土地。
沉寂的村庄。黑沉沉的夜,薛超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觉得,他是该留下来,也必须留下来,为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也为那些像爷爷奶奶一样佝偻着身体的老人,为那上锈的轱辘、失语的农具、荒芜的菜园,以及正在失去的土地……
大胆尝试:探索乡建路
薛超这样定位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和农民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像家乡。他深入村子,挨家挨户做调研,了解村子现状,他发现,村里年轻人奋力向山外奔跑,他们的身后,甩出了大片空旷的土地,走不出这片土地的老人,用几根孤独的拐杖支撑耕植于生命的耕作传统,春播秋收,也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没有经济收人,看病都成问题,于是,2017年初,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号召,带领乡亲们开垦荒地种植中药材,搭建厂房养鸡养猪来增加农民收入。他开网店帮助乡亲们销售核桃、木耳、香菇等农产品。由于乡亲们的信任和推选,2018年底,薛超在村委会任副主任一职,他一直坚信,邻里乡亲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他多次义务接送左邻右舍的长辈们去医院看病,他们儿女回不来,薛超就在医院照顾他们。也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购买药品和日常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他热心做公益,多方奔走联系公益机构,为村里的左邻右舍捐献米面油酱醋等生活物资,惠及村里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
他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城乡之间,有着青春的热血和使不完的劲,他一边学习三农经验,一边摸索实践,在多次外出观摩学习中,他认识到传统意义的农耕文明,需要新农业模式,而新农合模式,需要热爱家乡且有担当的新农人回到农村,耕作在我们的土地上,让农业回归自然,让农村更像农村。他一直为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而自豪,他曾这样说,我们可以不知农,不事农,但不能轻农,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中,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村的产业结构,农民的创新创业,总要有人积极去探索,我愿意在我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上,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时光画卷:真实地记录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宣传乡村并加入到乡村建设中来,薛超苦思冥想。2019年, 互联网“抖音”短视频开始盛行,薛超看到了短视频背后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决定创作“原乡记忆”短视频,走自媒体发展之路。商洛山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为他的创作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他的“原乡记忆”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他用地道的洛南方言再现商洛山人最真实的生活画面,用散发着泥土清香和草木芬芳的文案配以动人的音乐直击人的心灵,不雕琢、不粉饰,以最本真的、原生态的创作风格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这也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动力。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捕捉素材,用眼睛发现美好,他几乎踏遍了商洛的山山水水,他的镜头里,有自然天成的瓮沟、景观奇特的草链岭、云雾缭绕的云蒙山,洛河畔的“灵龟负书”石,这些几乎都是原生态的自然奇观,即便是一处旧宅,一口老井,一道篱笆,一湾溪流,一座木桥,都透着乡村景观的诗意美、朴拙美。
他用这样的文字来表述镜头里的喜鹊:我的家早已成了喜鹊的家,我每次回家,总能看到它们回家,但它们也不和我说话,只是偶尔窃窃私语,像是盘算着晚上吃点啥,我羡慕它们,除了在大地觅食,都可以在天空和树枝上写诗,写它们自认为人类能懂的句子,可人类压根不懂它们的自由,不懂它们翅膀下的风,也不懂千山过尽江河只需眨一眨眼睛……
他的镜头里出现最多的瘦弱的、佝偻着身子的爷爷和蹒跚着脚步的奶奶,他们在一种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里播种微薄的希望,收获着简单的快乐。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膝下无儿无女、靠种豆角、拾柴火、帮村人干零活维持生计的锁娃伯伯,只会放牛放羊的老闷,会唱山歌的卫平叔,邻家嫲嫲、春叶娘,土房沟的嘎婆……是这样一群乡村留守老人让人们的乡间记忆一直在生长,葱绿了每个游子回家的路。还有一群和他一样回归乡土,治理乡村建设的年轻人,在洛源脏庄村老屋做家具的卓一,乡村企业成功人士赵剑超、农产品电商创业者田野……那些正在远去的乡风乡俗和传统手艺在薛超的镜头里一一复现:杀年猪、送寒衣、上梁、添箱,夯土墙、爆米花、打糁子、做豆腐……还有那么多让人唇齿生香的地道洛南美食糍粑、搅团、漏鱼鱼、模糊面,即使一颗樱桃、一枚青杏,一串葡萄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个亲情乡情故事。
晨昏夕落,风里雨里,薛超穿梭于村落的影子、沾满泥土的双脚;夹杂着草木的芬芳让无数迷离在城市边缘的找到了未来心灵的归途。短短几年时间,他开通的抖音自媒体“原乡记忆(记录乡愁)”账号已拥有100多万个粉丝,其宣传家乡的视频作品在全网播放量非常高,成了名副其实的流量网红。他曾深情地说:“七年间,我从做农业种养殖、农产品电商创业到被乡亲父老们厚爱选为村干部,每天奔走在家乡到山山水水、村庄的沟沟岔岔,支撑我一直留在家乡的,就是热爱。也是这份对家乡的热爱,赋予了我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让我历经时光的考验和洗礼后,依然能从中汲取营养。所以,愿大家也能在记录家乡、宣传的家乡的路途中,心怀热爱,情系家乡,眼中放光芒,心中有信仰!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在他的短视频里找到了精神原乡,一大批乡建者从他的作品里获取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七间房:原乡记忆的载体
三间砖房,四间土房,在陈台村的高粱处,屋主人早已遗弃它而去,坍塌的横梁、脱落的墙体,爬满苍苔的石阶,一个远离了人群,远离了鸡鸣犬吠,远离了绿树池塘,远离了蝉声蛙鸣,远离了花香鸟语的破旧院落,沉寂得就像一个失语的老人,那些被荒草覆盖的土地曾经是陈台村最肥沃的土地,喂养了村庄祖祖辈辈的人,如今再也看不到昔日的风华。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刺痛了薛超的心!他说,故乡是一块痣、一片疤,一方胎记,它让我们无奈,让我们疼痛,让我们思考!让我们重新去认领。
一个小院,七间土房。一壶热茶,些许牛羊。看书写字,鸡犬相闻。出门是菜,进门是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场景,大概是薛超翻修七间房的初衷吧!他和年迈的爷爷,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这里挖山开路,修渠引水、翻修老屋、垦荒撒播,植树造林……两年的时间,七间房又恢复了原乡记忆中的样子,他设计了一面偌大的海报:欢迎你光临我的快乐——自在山野。其实这不仅仅只有呈现在大众视野的田园诗意的美好,翻修七间房的背后,有经济的困顿、一个人坚守的孤独、遭遇他人的冷嘲热讽。他这样写道;每次在七间房的时候,总觉得山下有人在呼唤我,回头却只有依稀的虫鸣鸟叫,肆虐的风。我站在风里,漫山遍野都是孤独的气息。他一边改建七间房、一边拍摄记录,七间房每一个月都在变化,一株花开、一只蜜蜂的光顾、一枚果子的成熟,都在他拍摄的唯美的画面和的动人文案里。在远离世俗喧嚣的七间房,薛超尝试像农耕时代那样,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这大概也是根植在薛超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但他却非常谦虚: 最初,七间房的形成只是自己远离喧嚣的一处避风港。渐渐地,通过视频的分享,被更多的朋友们所熟知。也因为七间房,认识了很多同样喜欢山野喜欢僻静的伙伴。因为七间房让我们这群热爱乡村的伙伴们走到一起,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不管以后的七间房会是怎样,当下的我们,都在这片荒野之地,随着自己的心意,用心生活,用力向上。
薛超还有一个精神领地的梦想——作家梦,在每一个孤灯相伴的夜晚,他苦读诗书,勤奋写作,那些文字、带露珠、沾泥土,散发着草木的清香,感动无数的读者。他也会走出去,去贾平凹的棣花、去陈忠实的白鹿原、去路遥的黄土坡、去李娟的阿勒泰。去他们的原乡,不仅是探索作家地理上的故乡,还包括作家的精神故乡、以他们的文化根源、人生经历和思想深处,去接受文学的洗礼与熏陶。
春华秋实:收获的喜悦
八年过去了,薛超依然奔走在陈台村,越走越昂扬、越走越清晰。他的收获也是喜人的。他个人曾获得2021商洛市直播电商“六个一百工程”直播销售员、洛南县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22年度洛南县短视频优秀创作者、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优秀实习生、中共麻坪镇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央视CCTV-17乡村振兴观察员、共青团市委“我身边的好青年”、共青团省委“陕西好网民”等荣誉。自媒体“原乡记忆”创作的独特性、作品的示范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2024年3月,商洛市网络新媒体协会挂牌“七间房创作基地”。接着,报经市委网信办批准,在薛超所在的陈台村举行“共话原乡”研讨会,围绕“网络新媒体如何讲好商洛故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商洛作家、媒体记者之后还在七间房种植了“作家林”、“记者林”。全国各地的乡建者、企业家、公益人士、文化艺术学者纷至沓来,在七间房开展进观光旅游、观看原乡记忆视频直播,文艺创作、乡村振兴等交流研讨活动。七间房成为了一个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和“原乡记忆“短视频创作的重要载体。
如今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他更忙了,但他还成立了“原乡记忆农产品有限 责任公司”、“原乡记忆短视频工作室”,县域内的很多乡镇乡村振兴画面也出现在他的短视频里。薛超知道,乡建的道路还很长,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共同建设这片土地。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他说,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年也好,十年也罢,也可能是一生。我都会在这片我深爱着的土地上深耕。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坚持记录,为更好的家乡做更好的宣传,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薛超与故土的不解之缘,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建的篇章,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在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也将成为无数乡建者的缩影。
这一天的七间房,主人不在,这似乎也并没有影响到我的来访。小院的苹果树下,桌上摆放有果脯,茶壶里的水冒着热气,房间画案上置有笔墨纸砚,简易的木板书架上排满书籍。一个人可喝茶、读书、赋诗、绘画、莳花,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坐下来,在七间房的空旷里,有一只小狗陪着,有四野的清风环抱着,亦是说不出的好了。去走走也是好的,去走薛超耕耘过的每一寸土地,那里,成片的小麦正酣睡在灌浆的喜悦里,满地的油菜花醉醺醺地和蝴蝶说着情话,“作家林”“记者林”的小树苗根扎大地,努力生长。
时代迅疾向前,似乎很多人在企图挣脱泥土,去向更广阔的世界。然而,总有人逆行折返,想要回到起点。在土壤和树木仿佛被遗忘的年代,在秦岭深山有这样一群人,仍然选择和土地紧密联系,比如薛超,他这样说,也是这样践行的:种下一棵树,便是种下了希望与时间,种下了让这片乡土大地变得更好的可能。
突然就想,一棵树的时间是什么呢?从出生到死亡,永远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而从祖先开始,世世代代都要遵照每个人生下来都要找一棵自己的树。
于是,我也种下一棵树,在七间房。
注:2025年4月23日首发于公众号《秦川文化》。

作者简介:邹小芳,陕西柞水县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乡土文学》《延河》《华商报》《文化艺术报》《三秦都市报》《商洛文化》《齐鲁文学》《商洛日报》《渭南日报》《宝鸡日报》《三门峡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