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花鼓戏,
文/萧建军 苏醒
花鼓戏,艺海神驰,经久不衰。
岁月长河奔涌不息,总有璀璨星辰闪耀其间,以独特光芒照亮文化天空。杨柳花鼓戏,恰似镶嵌在民间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散发着迷人魅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心血与热爱。凭借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解放初期,春节盛行耍地花鼓的习俗,那热闹非凡的场景,成为了人们心中关于年节最温暖的记忆。每至春节,地方上吹拉弹唱的班子纷纷登场,欢快的节奏、质朴的表演,让整个乡村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为杨柳花鼓戏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59年冬,食堂下放之际,百户塞、瓦窑湖堤上的几位青年才俊,怀揣着对文化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不甘于乡村生活的单调,决心组织一个花鼓戏草台班子,只为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让大家在劳作之余能有一份欢乐与慰藉。他们以袁晓保先生为首,协同刘春生、吴九如、吴连科等,开启了这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文化之旅。袁晓保先生提出先向杨柳大队党支部请示,刘春生作为党员前去请示,得到了时任党支部书记曹国政和大队长梅阳春的大力支持。在支部会议上讨论通过后,还将杨柳(六队)堤外周边二十多亩甩亩划给他们插游水糯,用其收入作为筹建和添置戏剧服、乐器的费用。这看似简单的支持,却为花鼓戏剧团的诞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筹建工作迅速展开,吴连科被推举为团长,宋建芳为副团长,袁晓保、刘春生、吴九如等分工合作。刘春生和吴九如前往益阳、沅江购买戏服,幸运地在沅江草尾购得一个散伙花鼓戏班子的戏服,满满四箱戏服,承载着他们对未来演出的期待。袁晓保先生则去洋沙洲请来了大名鼎鼎的花鼓戏艺人石菊生师傅。石菊生师傅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刚刚起步的草台班子。他不辞辛劳,不分昼夜地排练,在快过年的时候,教授的第一个花鼓戏《刘子英打虎》和加演的《桂妹子吵嫁》正式开锣。那一刻,简陋的舞台上,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台下观众的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花鼓戏的魅力之中。
从那时起,杨柳花鼓戏剧团便在岁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四清前的几年,逢年过节和农闲时,剧团都会为乡亲们带来精彩的演出,《沈子忠抛心》《胡奎卖人头》《陶澍访江南》《天宝图》《相子化斋》等剧目轮番上演。这些剧目,有的讲述着历史故事,让人们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了解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有的描绘着民间生活,展现了平凡百姓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其中,《刘海砍樵》的扮演者宋忠恕和魏有群,因戏结缘,真成伉俪,他们的爱情故事,为花鼓戏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也成为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当时条件艰苦,流传着“草台戏,冇办法,只要有饭恰(吃),台都自己搭”的口头禅。但即便如此,演员们对文艺的追求和执着却从未改变。一字不识的彭小春先生,还在茈湖口教过一场大型花鼓戏《沈子忠抛心》,自己饰演沈子忠。面对徒弟关于戏本子上“沈”字怎么写的提问,他那句“随便写都行”,虽带着几分质朴的诙谐,却也展现出他对戏剧的独特理解——口授唱、白、念、打,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记忆,将整出戏完整地传授下去。这种对文艺的纯粹热爱,在艰苦的岁月中熠熠生辉,令人动容。
剧团在四清、文革时期虽暂时解散,但花鼓戏的种子早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样板戏移植最热烈的时候,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杨柳文艺宣传队在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的重视下,在县文化局姚锦文老师的指导下,如同一颗新星崛起。他们汇演的《打铜锣》《补鍋》《沙家滨》等大型剧目折子戏,无论是乐器演奏、演技还是武打基本功,都可与专业剧团媲美,名冠南湖。队员们不计报酬,不顾家庭经济损失,一心只为将花鼓戏传承和发扬下去,他们高度团结,互帮互教,力求每一个表演都完美呈现,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杨柳大队最早在大队部排练、演出《孙安动本》,演出时观众多达几千人,连区委书记宋国兰也沉浸其中,笑得合不拢嘴。那热闹的场景,是花鼓戏深受欢迎的最好证明,也让人们看到了花鼓戏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队吴光科书记传达县委振兴农村文艺活动的精神后,大队长吳习坤负责重组杨柳大队花鼓戏剧团。老剧团部分艺人回归,大批优秀的年青演职员加入,如吴建光、吴验军、吴宗保、姚艳辉等。他们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小喜剧《韩相子化斋》《桂妹子吵嫁》等,以及堪称一绝的《兵围皇城》,再次征服了观众的心。有一年在茈湖口东城大队连续演出三天三晚,受到成千上万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崇高赞誉,群众不肯散场的热闹场景,成为了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美谈,也成为了花鼓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如今,杨柳花鼓戏剧团依然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吴立生、欧才英夫妇,吴训珍,吴念军,吴建光等,继续传承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喻丽桃女士自创的《丽桃花鼓戏剧团》,更是活跃在三湘大地,不少名演也常在该团演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杨柳,这个被称为“戏窝子”的地方,实至名归。
图为作者萧建军先生,网名大烛居士
杨柳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情感寄托。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珍惜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杨柳花鼓戏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芒,照亮我们的文化之路,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 。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