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符《天香·龙涎香》词中的“韩郎”是指谁?(续二)
天香·龙涎香
[清]李符
星挂浮槎,珠探远岛,蟠螭碎沫轻杵。旋裹鲛绡,试温凤炭,心字氤氲千缕。输他睡鸭,频觑着、剥葱添炷。雨暗恐来,鳞爪东风,莫吹烟去。〇凭肩小窗月午。记浓熏、隔花迷雾。袖惹馀馨销尽,又增愁绪。梦入钿床寻觅,空赢得、韩郎断肠句。啮锁金蟾,知抛甚处。
网友雷焱雄问:钟老师,请问下阕中的“韩郎”是指谁?
钟振振答:(接上期)指晋·韩寿。
除了《世说新语》和《晋书》,李符词本身也透露出了“韩郎”指韩寿的信息。其词中所谓“啮锁金蟾”,语出唐·李商隐《无题》诗四首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诗中的“韩掾”,岂非“贾充辟为司空掾”的韩寿?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当然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过,“贾氏窥帘韩掾少”一句,却不无可商。
首先,据原典,贾氏是从“青琐”,亦即雕花窗格中窥视韩寿的,并非隔帘窥视。
其次,贾氏看上韩寿,是因为韩寿“美姿容”(见《世说新语》)或曰“美姿貌,善容止”(见《晋书》),而不是因为他“少”,年轻。年轻的男子多了去了,贾氏这位当朝数一数二的豪门贵族大小姐,择偶标准岂只是“年少”这样一个起码的要求?若非绝顶的英俊,何足以让她为之而神魂颠倒,主动委身相许?
以上两点,倒是明·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中托名王娇鸾的诗“虽窥青琐韩郎貌,羞听东墙崔氏琴”云云,把握得更加精准:“窥”于“青琐”而非“帘”,“窥”的是“韩郎貌”而非“韩掾少”!
跑偏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古诗词中,“韩郎”指韩寿的用例也很多,大部分与“香”有关。兹分门别类,归纳而言:
其一,原典本是贾姑娘偷了皇上赐给他父亲的西域所贡奇香,赠送给韩寿,不知怎的,到了后世诗词里,却演变成了“韩寿偷香”:
宋·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四《张浩》(花下与李氏结婚)篇,托名张浩戏李氏诗曰:一夕东轩多少事,韩郎虚负窃香名。
翁元广《游秀栀子》诗曰:素艳轻盈枝叶柔,香苞初绽最清幽。直须栏槛添周密,毋遣韩郎取次偷。
明·曾化龙《荔支十咏》其五《宋家香》曰:愿君莫怪韩郞窃,宋玉当时已作邻。
其二,与“香”密切相关的古人,还有汉·荀彧,官至守尚书令,人称“荀令君”“荀令”。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〇《服饰部》下《香炉》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又,南朝陈·张正见《艳歌行》诗曰: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香。
徐陵《乌栖曲》诗二首其一曰:风流荀令好儿郎,偏能傅粉复薰香。
故古诗词中咏及“韩郎”,每将韩寿与荀彧对举:
宋·吴文英《天香·熏衣香》词曰:荀令如今老矣。但未减、韩郎旧风味。
清·保培基《浣溪沙·惜香寄吴郎翰蜚》词四首其二曰:荀令入来浑不解,韩郎撇去久方知。
孙原湘《同云伯饮子梁家蔷薇花下即席戏两君》诗曰:衣襟一味浓芬染,为傍韩郎又傍荀。
其三,最早用《天香》这个词调来咏“龙涎香”的,是宋末元初的一帮遗民词人,如王沂孙、周密、王易简、冯应瑞、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李居仁等,凡八人八首,见元·陈恕可编《乐府补题》。
其中,周密一首用了韩寿故事:罗袖馀馨渐少。怅东阁、凄凉梦难到。谁念韩郎,清愁渐老。
在清代,与李符大略同时的蒋景祁,也有《天香·赋龙涎香》词,也用了韩寿故事:韩郞爱情未减,锦书成、难到纤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