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友将军与北京吉普212的老山传奇
——40师首战老山作战胜利41周年纪念
文/李英玉
老山这座英雄之山的主峰前,矗立着张大权烈士的雕像。
雕像左侧约30米的车库里,陈列着一辆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北京212吉普车。只有标牌上的解说词,在默默诉说着它那并不普通的身世:“北京吉普212越野指挥车——1984年4月28日14军40师收复老山作战时师长刘昌友的指挥车”。
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历经战火摧残、岁月侵蚀,但它依然显得那么威武、那么霸气,依然与张大权等烈士的英灵,以及驻守老山的指点员们一起,守护着这片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当你聆听着《血染的风采》,走过张大权烈士倒下的地方,开始攀登老山主峰时,你也许还会想到史光柱、尹光忠、贾云科……但你可能不知道,你脚下的223个台阶,每一级台阶,都浸染着一位烈士的鲜血;你也可能不知道,那个名叫刘昌友的师长到底是谁?是个怎样的人?那辆有些老旧、却看不见一处弹孔的北京212吉普车,到底经历了什么?展示它又有何意义?
凡是战争,都是残酷的;凡是战场,都是艰险的。热带山岳丛林地的战争尤其残酷、战场尤其艰险!老山战区地域内,山高坡陡,沟壑众多,地势险恶,我军进出作战区域靠的全是急造军路,道路狭窄且急弯多,路面坑洼不平,临近悬崖或河流处无有任何防护设施,在个别路段甚至不具备通车条件,经常发生塌方和泥石流,随时面临着敌人火力的袭扰和死亡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辆北京212吉普车被赋予了不平凡的使命,也与首战老山主攻师的刘昌友师长结下了不解的缘。
战前由120团团长越级提拔为40师师长的刘昌友,在作训部门工作了20多年,还带领侦察分队深入越军腹地进行过长达8个多月的抵近侦察,对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规律、参战部队特点了如指掌,对越军布防、作战风格了如指掌。1983年底40师受领收复老山拔点作战命令,刘师长对作战任务进行深入思考后,对各部(分)队作战目标任务、战斗部署、战时保障等都有了清晰的思路。在作战会议上,他提出了“任务是拔点、关键是时间、目的是全歼”的作战原则,“打好首战、攻克老山、收复领土、守住阵地、痛击敌人”的作战是目的,“攻得快、伤亡小、消耗少、战果大”是基本要求。
为落实作战决心意图,带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刘昌友师长多次亲自到前沿阵地踏勘地形、侦察敌情、完善作战计划方案。针对老山战场的特殊情况,经过反复对比权衡,他选择了北京212吉普车作为自己的指挥车。
这辆车虽然朴实无华,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结构简单,故障率低,维修方便,强大的四驱动力,较高的离地间隙,使其成为丛林越野的利器;防空灯的设计,更为夜间隐蔽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刘昌友师长曾说:“自己的国产车,坐着心里踏实。”就这样,这辆编号“丑5-15007”的北京212吉普车,成为了刘昌友师长的“移动指挥所”,开启了他们在老山地区的传奇经历。 老山作战期间,刘昌友师长没有一直待在相对安全的指挥所里指挥作战,而是经常乘坐着“丑5-15007”北京212吉普车穿梭在危险的前线。崎岖的山路和不停颠簸的车身,丝毫没有影响他运筹帷幄的思绪,很多方案的雏形,都是在疾驰的北京212里形成。他最长八天八夜未曾合眼,一直保持着充沛的精气神,却在部队撤离时,累倒在了吉普车的后排。当战士们用担架将他抬下车时,面对欢呼庆贺的战士们,他却选择了沉默。警卫员刘俊奇说:“我最佩服的,就是师长的过硬心理素质。”从接到作战任务开始,刘昌友师长乘车时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总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我每天除了带好保护首长的武器,还要给首长准备好充足的香烟”。
40师在曼棍洞的指挥所开设后,刘昌友师长、陈培忠政委、王继堂参谋长经常要去军区、军前指开会。军情紧急时他们就合乘刘昌友师长乘座的北京212吉普车,三位师首长挤在这辆北京212里,争分夺秒地研究作战方案。刘师长认真分析越军部署特点和炮火袭扰规律,多次利用敌人换班和炮火间隙快速通过敌炮火封锁区,越军的炮弹多次尾随而至,但总是慢了一步。有位师领导曾笑称:“不是越军无能,而是刘师长太‘狡猾’!”
正是这种胆大、心细、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作战决心的制定、作战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984年4月28日,40师指战员仅用1小时54分钟就攻占了老山主峰,创造了 “历时最短、伤亡最小、战果最大” 的近代战争史上奇迹。这辆北京212吉普车,也成为了这一奇迹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它载着刘昌友师长多次躲过“死神”的追击。
总攻前夕,刘昌友师长乘车前往干田地域我炮兵前观视察。途中遭遇越军炮击,炮弹在车辆周围炸开,驾驶员本能地加快了车速,但刘昌友师长却镇定地说:“保持速度,注意观察!”他拉开车窗,在弥漫的硝烟中冷静判断形势,随后还通过电台,指挥我军炮兵调整射击诸元,指引他们更加有效地打击了敌炮阵地。
4月27日傍晚,部队秘密向进攻出发地开进,在越军火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刘昌友师长坚持前往最危险的118团指挥所检查。途中遇到在雨中负重缓慢开进的部队,他立即下车指挥,命令指战员“减负前行”,加快了行进速度,确保了攻击部队按时到位,并调整了进攻路线。
事后证明,正是他的这次临机决断,才没有贻误战机。他常常站在指挥车的不远处,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战士们见到师长的吉普车出现在眼前,顿时信心倍增、士气大振。
驾驶员罗继成回忆说:“这辈子开过的最难开的车,都是在老山作战期间,特别是通过‘三转弯'的时候,那就是在过鬼‘门关'”。“三转弯”是我军人员、装备、物资补给的必经通道,也是越军严密监视、重火力封控的“死亡地带”。
最惊险的有三次,也是罗继成最引以为自豪的三次驾驶经历。
第一次,当北京212吉普车行驶至“三转弯”时,越军炮弹突然袭来,掀起的泥土石块砸在车顶,前挡风玻璃被完全覆盖。驾驶员紧张地问:“师长,要不要停车躲避?”刘昌友师长镇定自若:“快走!别管它!打得着算他们的,打不着算我们的!”驾驶员轰起油门,飞快地冲了出去……
第二次,北京212吉普车被炮弹炸坏轮胎,歪斜在弹坑旁,炮弹仍在周围爆炸,炸起的石块在车顶发出巨响。刘昌友师长从容指挥驾驶员:“赶紧换胎!”数分钟后,车辆重新上路,看他的神情,似乎只是经历了一次普通的故障检修。
第三次,还是在“三转弯”路段,敌炮火炸起的石块砸碎了车窗玻璃,玻璃碎片划过刘昌友师长的脸颊,他随手一抹,命令驾驶员继续前进!每一次险情,刘昌友师长都保持着惊人的冷静。越军曾多次试图锁定他的指挥车,但这辆北京212吉普车总是神出鬼没。刘昌友师长善于利用地形,经常改变行车路线,有时还会故意让车辆短暂暴露,引诱越军开火,从而暴露其炮阵地位置。
驾驶员回忆说:“师长总能预测到敌人的预设。他让我走的路,往往看似危险,实则是最安全。”由于长期在前线奔波,这辆北京212吉普车需要特殊的维护。
每次检查车辆时,虽然车身没有弹孔,但底盘、悬挂系统甚至是发动机、变速箱都已经严重磨损,这是无数次在崎岖山路和炮火中穿行的明证。机械师记得:“每次任务回来,我们都要更换磨损的零件。虽然车身完好,但发动机、变速箱已经是超负荷工作了。”刘昌友师长也经常亲自检查车辆状况,他说:“在战场上,可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我的第二条命。”
战后,这辆功勋卓著的北京212吉普车,被送进了位于老山主峰的老山作战纪念馆,这不仅是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战争,纪念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更是为了纪念刘昌友师长对老山作战作出的杰出贡献。这辆北京212吉普车,正是刘昌友师长忠诚、英勇、刚毅、睿智、果敢、担当品质的见证者。
它没有豪华的配置,却以钢铁之躯承载了老山作战的灵魂;它没有鲜明的标志,却能让看到它的战士们感到振奋;它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外形。正是这份完整,彰显了刘昌友师长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场生存智慧:他不怕牺牲,却从不鲁莽;他无畏强敌,更善于智取;他胆大心细,源于对战场的熟悉。正是这份完整,也充分展示了刘昌友师长的指挥风格——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刘昌友师长常说:“打仗不是比谁的装备好,是比谁的意志更坚强。”我宁愿用200发炮弹来减少我们一名战士的伤亡!”参战老兵们每每想起刘昌友师长的话,都感慨万千,甚至泪流满面。一位老兵再上老山,看到这辆北京212吉普车,感慨地说:“看着这辆完好的吉普车,我仿佛又看到了师长那沉着坚定的目光。他带领我们穿越枪林弹雨,却总能全身而退。这才是真正的战将。”后来,刘昌友师长又到云南省军区任副司令员,成为了将军。
刘昌友将军在世时,每年都会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英烈,看望那些曾经的战友,也会到老山主峰,瞻仰张大权烈士的雕像,抚摸那辆功勋战车。他对身边人说:“老山作战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打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这一仗,不仅打掉了越南入侵者的嚣张气焰,打出了国威、军威,更为国家改革开放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
如今,战车静默,将星归位。但每到清明或“4.28”纪念日,老山的晨雾中似乎仍回荡着烈士英勇的喊杀声、火炮出膛的尖啸声、战车引擎的轰鸣声……这辆编号“丑5-15007”的北京212吉普车,仿佛依然载着它的将军,永远守护着这片祖国南疆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