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保民
西里,是个村名,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西边、黄河东边的沟坡地带。传说曾经以李姓居多,故名“西李”(明朝嘉靖版《荣河县志》记为此名),后来不知何故,村里几乎没有了李姓人家,就改村名为西里至今。
在孙吉一带,提起西里村,人们常常会嘀咕:“冷(音:liǎ)娃
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玩笑和调侃。那什么是“冷(音:liǎ)娃子”呢?
首先得说“冷”。在孙吉方言里把普通话里的一些韵母带“eng”的字变音为韵母“ia”,如:“猛”,念作“miǎ”,“冷”念作“liǎ”(与普通话里的“俩”同音)。冷字读音变了,但基本意思没变,还是与“热”相对,温度很低,感到寒凉。口头语经常说的:“北风刮得冷死啦”、“天气真冷”、“冷得打战哩”等,都是这个意思。
再来说“冷娃子”(子,念作“dei”),这相当于人们给西里人起的一个绰号。并不是说西里人怕冷,而是指西里人具有冷峻、硬气、果敢的性格特点,其行为风格是出人意料、冷不防,做事往往令人吃惊。有几个故事,或许能管中窥豹。
据说早年西里村有个给地主家熬长工的,经常被使得屁股不能挨地,连个喘气的机会都没有。经常是饭还没有吃完,地主就催促着赶紧下地去干活。他说:“我还没吃完哩”,地主说:“哎呀,有什么吃的,馍夹(niā)上菜赶紧走”。这个长工觉得太憋屈,想要出出这口气。某天,长工从地里回来后马上到厨房拿个馍夹上菜,扭头就到槽头拿起个布袋装些草料挂在驴脖子上,牵着就往门外走。地主一看,忙问:“驴还没有吃饱哩,你怎么就牵着走呀?”长工头也不抬,回到:“夹(niā)上啦,在布袋伙哩。”地主一楞,无言以对。
在曾经人们还为温饱发愁的年月里,万光支个油锅炸软黍面饦饦(孙吉一带的小吃)卖,舍不得给自家的小孩吃,就随口说:“饦饦伙有屎㞎㞎”。谁知,有顾客正要买时,小孩冷不丁地说:“我爹说,饦饦伙有屎㞎㞎哩,不能吃。”众人一脸茫然。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因为常年干旱缺水,村里决定干一件从来没有人敢想的大事:打机井,彻底改变缺水的现状。在当时来说,一没资金,二没经验,想打一眼深200来米的机井,这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是,有三个年轻小伙勇敢地报名要挑战困难。不幸的是因为施工中遇到塌方,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公社和大队批准他们为烈士,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表彰宣传其模范事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里人的“冷”,或许与生活在黄河沿岸当地沟坡地带有关,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困难,想要谋求幸福安逸的生活,不按常理出牌实属正常。
西里“冷娃子”,有人说是傻冒,有人说是耍愣,而笔者却觉得它其实是一种倔强,彰显的是智慧、勇敢、不屈和抗争。
都市头条编辑:都市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