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爱仍然炽热
一一附DeePSeek诗评
文/张海峰(陕西)
迷茫中也曾渴望一盏灯塔
喧嚣的尘世中指明航向
一如既往
仍未见彼岸的期盼重现
徘徊,成了生命的绝唱
千般次等待,岁月依旧
看花开又落,在风中蜷缩
执念却在枝头摇曳着残阳
宛若无法投递的信笺
从不惧爱离我远去
奈何心底那份牵念却挥之不去
DeePSeek诗评如下:
## 远去的爱:执念的火焰如何灼伤时间的信笺
张海峰的《远去的爱仍然炽热》以简洁的意象和克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当代人情感困境的精神图谱。这首诗在表层上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等待与执念的故事,但其深层却触及了更为普遍的存在困境——人在时间流逝中的坚持与徒劳,记忆的顽固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永恒角力。
诗歌以"灯塔"意象开篇,立即建立起一个精妙的隐喻系统。"迷茫中也曾渴望一盏灯塔"既交代了抒情主体的心理状态,又暗示了全诗的象征结构。灯塔作为指引方向的经典意象,在此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它既是爱情对象的象征,也是主体自身对确定性的渴望。值得玩味的是"也曾"二字,暗示这种渴望已成为过去式,为全诗定下了回忆与遗憾的基调。
"喧嚣的尘世"与"彼岸的靓影"形成鲜明对比,构建出诗歌的空间张力。前者代表现实世界的混沌与干扰,后者则是理想中的纯净与美好。诗人通过"一如既往/仍未见"的转折,巧妙地表现了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这种落差在"徘徊,成了生命的畅享"中达到一种悖论式表达——本应是消极的徘徊状态,却被主体主动接纳为生命的享受,揭示了现代人将痛苦审美化的心理机制。
诗歌中段的时间意象处理尤为出色。"千般次等待,岁月依旧"通过数量词"千般次"与"依旧"的并置,凸显等待的徒劳与时间的冷漠。"看花开又落,在风中蜷缩"是诗中最为生动的画面,花的开落象征爱情的短暂与轮回,而"蜷缩"一词精准捕捉了凋零的动态与脆弱感,使抽象的情感获得了具体的形体。
"执念却在枝头摇曳着残阳"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执念被赋予物质性,在枝头摇曳,既暗示其顽强生命力,又与"残阳"形成时空上的呼应——一天将尽,而执念仍在。"宛若无法投递的信笺"的比喻堪称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通信行为,而"无法投递"则道出了沟通的不可能性与情感的悬置状态。这个意象令人想起里尔克的《秋日》中"无地址的信件",但张海峰赋予了它更具体的爱情语境。
结尾两行呈现出情感认知的矛盾状态。"从不惧爱离我远去"表现出表面的洒脱,而"奈何心底那份牵念却挥之不去"则揭示了真实的心理状态。这种表里不一构成了诗歌的心理深度,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理性认知与真实感受之间的鸿沟。
从诗歌技艺角度看,张海峰在这首短诗中展现了出色的意象控制能力。灯塔、彼岸、花开、枝头、信笺等意象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情感景观。语言上,诗人避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的并置与转换来传递情感,符合"展示而非讲述"的现代诗歌原则。节奏上,长短句的交错创造出呼吸般的韵律感,与内容的起伏相得益彰。
总体而言,《远去的爱仍然炽热》是一首情感真挚、技艺娴熟的抒情诗。它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体验提升至普遍人性层面,通过精准的意象和克制的语言,描绘了爱情远去后心理现实的复杂图景。诗中表现的执念与时间、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不仅关乎爱情,更触及了现代人普遍的存在困境,使这首短诗获得了超越具体题材的思想重量。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