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场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撕开了全球化退潮期资本与国家利益的复杂博弈。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拟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23国43个港口资产,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因掌控全球6%海运贸易、中国商船21%通行量,成为中美战略角力的焦点。
这绝非普通商业行为。美国借贝莱德之手,试图将巴拿马运河“美国化”,以实现对中国供应链的“卡脖子”。中国官方连续发声,港澳办斥其“漠视国家利益”,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外交部谴责“经济胁迫”。香港特首李家超强调“交易须合法合规”,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痛批“商人无祖国”论调。
特约评论员韦民先生的深思,直指资本逻辑与国家责任的撕裂:当商人将个人利益凌驾于民族尊严之上,当关键基础设施沦为地缘博弈的筹码,全球化时代的商业伦理何存?这场风波警示我们:在大国竞争加剧的今天,任何交易都不能脱离国家安全的底线,企业家更需在逐利与担当之间作出清醒抉择。(398字)
【李嘉诚港口事件❽】
港口交易风波中的深思
特约评论员:韦民
近期,李嘉诚旗下港口出售交易引发轩然大波,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调查,让这一商业行为上升到更为关键的层面,背后所牵扯的利益纠葛与战略影响值得我们深度剖析。
从商业角度看,长和集团基于自身财务考量,出售海外港口资产看似是正常的资产运作。长实近年来经营业绩下滑,出售资产回笼资金以稳定财务状况,本是企业常见策略。但此次交易的复杂性远超一般商业交易,其交易对象与港口的战略位置,让这笔交易难以单纯以商业眼光看待。
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达21%,是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贸易的核心要道。美国对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觊觎已久,特朗普就职后便宣称要“收回”运河控制权,此次贝莱德牵头收购港口,背后美国的政治意图不言而喻。一旦美国掌控这些关键港口,中国海上贸易通道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从提高通行费用到限制商船通行,中国全球贸易与“一带一路”战略都将遭受严峻挑战。
官方的迅速介入,彰显了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维护。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审查,港澳办、《大公报》等接连发声,明确表达对交易的关切与警告。这不仅是对商业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国家战略安全的守护。在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任何涉及关键战略资产的交易都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关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大事。
李嘉诚在此次事件中的选择,也引发广泛讨论,真是既不“嘉”也不“诚”。他声称“在商言商”,但商业从来无法脱离政治与国家而孤立存在。在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当下,作为在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决策不应仅从家族利益出发,更应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此次港口交易调查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在全球化浪潮下,国家战略安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企业在进行重大商业决策时,需将国家利益置于重要位置,实现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协同共进。我们期待事件后续调查结果,也期望更多企业能在复杂国际形势中,坚守国家利益底线,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846字)
共1244字 2025年4月21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