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贱破九贵
——陆品芳的贵气是被婆婆的贱气破坏的
今音评论:
第一点,感受婆婆的贱气是先和大财主施家有染开始的。直至发展到最后将小玉芳拐走。这时候,小说就展现出了其复杂化的一面,即,家人之间的面和心不和。婆婆的贱彻底将陆品芳身上的贵气打垮。陆品芳的婚姻是否门当户对,也引起了读者的思考。比如写故事的作者对这样一场景也就是一带而过,故事写不出其中的复杂,而小说写得出来。原因就在于故事语言的张力不及小说。也就是说,小说的档次要比故事高。婆婆的贱气导致了几乎全家人遭殃的描述,可以通过阅读去感觉。
第二点,感受奶奶的贵气是在于请来了风水先生到家看风水。风水先生罗先生是一位贵人,他身上有贵气,跟着他混的小袁林后来也官运亨通。跟对人,一生受益。但是,这家人家的贵气和贱气之间一直在博弈,最后,贱战胜贵。
看小说看线索的发展也是一个门道。比如从第1章开始,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小说结构了三条线索,一条是抗日游击队;一条是保安团的施老财一家;第三条是日寇。这三根线索在第2个章节里得到了大幅度的推进。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一个是看风水的罗先生;一个是3岁的小玉在教堂中得到了一个身份。
第2章一个明显特征是小说故事节奏加快了,这个设计是为了吸引读者和增加可读性而所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要想吸引读者看得下去,其中除了一个性学描写之外,绝大多数都属于结构的巧妙设计,这是相对性的。
相对于这部小说语言的叙述和他人作品可作同类项比较。在第2章,可以按照第1章导引出来的三条线索,去进行循序渐进的发现和触摸。这时候需要引用一个代入法去到作品里面进行体验。体验是四识当中的一识,比如见识。到现在,评论还没有触摸到这部作品的深层次领域,它就是生命领域。目前,还暂时停留在小说的表面在进行触摸。如,触摸与感受奶奶对玉儿的情感变化,最终,还是选择接受,并在心理上能够做到心安理得。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两者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在这方面,奶奶比婆婆好,好在了品行,而品行也有贵贱之分。
第三点,感受风水罗先生的利益交换。成年人世界里只有利益交换,而不存在其它交换。当罗先生拿着两个银元离开奶奶家后对其部下袁林说,看风水哪有不需要钱之类的话。这种简单的描述让人感受到小说克服了公式化,就在于杜绝了革命的抗日武装人员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式描写。说白了,钱是个好东西,不要白不要。
第四点,如何看第2章的八个层次。先从小说结构的横向纬度来进行定位。从小玉芳失踪看婆婆人性的跌破底线,已经与开篇时的敬畏理念千差万别,导致陆品芳彻底和婆家决裂,后又由其哥出面上门威胁被妹妹拦下。
可贵的是小玉芳已成陆品芳女儿的事实,再让第2章的第八个层次描述,更加趋于神秘与幻想之中。于是,小说的张力已经触摸到了人性深处的那种固有的劣根性。一个人变坏,其实和基因也有关联。
并以此类推,在这里,则是用了倒退的手法在看第2章节的第七个层次,是用了抽丝剥茧的方法。思考问题,具体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不同而派生出更多的思路方向。如,贱是指认知低下,为人奸诈等。一贱破九贵。交友不慎,难免恶果。
第2章的重心置后,它就是由第八个层次提示小玉芳失踪导出的。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一章节里用逆推法来看出其中的端倪会更加清晰。婆婆和大财主施家的暧昧与龌龊。在第七个层次开头,作者其实已经预示了小玉芳可能会碰到的险情。因为这是小说创作,更多的是需要用艺术的手法来彰显各类人物的品行及行为操守等,因此作者在结构的布局上已经就线索的发展、人物内涵的描摹等,从第七个层次就决定了第八个层次的走向。第七个层次尤其提到了陆品芳丧夫矢子,因此,她把小玉芳更加视为掌上明珠,但是,婆婆却要向小玉芳下黑手了,可是,陆品芳还被蒙在鼓里。
有关陆品芳的善良该如何看待。善也是贵气的一种。贵气要守得住,然而,陆品芳没有守住,被贱气的婆婆始终打压一头。这是贵贱之斗。当一个人与运气不好的人在一起时,就会被对方拉下水,导致多病、灾难等厄运的发生。小说在塑造人物复杂性方面,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得清楚的。于是,评论也只能用点到为止的方法,写了一些看法和给出一些意见。可见,这部长篇的创作还是有效的,至少,能够看得下去,而且,还能写下这么多文字的评论。当然,可评论的点位在书中还有不少,在这里,只能从如何创作长篇和认识创作长篇的能力方面,写了一些体会而已。
赏析长篇小说的“合拢”思维。一部小说,可以从头开始看,也可以从最后一页朝前看,可以从中间分叉看,也可以按随机形式看。而在第2章的八个层次中,可以从第一层看到第六层,然后,再把第八层、第七层与前面六层合成,即,第二章,弃儿小玉芳教堂领身份;请罗先生来家看风水;施家因女人遭日寇杀戮;杀桥本大佐为民除害;野郎被马拖死、母女俩贞烈死、三姨太屈死、老六被毒蛇咬死,陆品芳守寡,小阿毛因看到了不该看的也被日寇杀害等,形成的小说跌宕起伏,一般作者把握不住。而董德兴把握住了。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5.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