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炎黄杯发言稿
付玉成(菲律宾)
尊敬的领导、专家、组委会及各位在座的文友诗友;
非常庆幸有机会在春光明媚的四月,和各位专家、学者、诗人会聚在美丽的京宁,在南京师范大学这所神圣的文化殿堂和大家一起体验诗的意境,向各位大家们学习诗的创作技巧,接受诗的洗礼,让诗篇升华我孤独的灵魂。我深深的觉得和巨人们在一起,自己也正在迈向成为巨人的路上。
根据论坛安排,我需要做一个20分钟左右的发言,既庆幸也愧疚,压力山大,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就裴然的行业精英,我虽然爱好诗歌与散文,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个活动,没有想过走上舞台,在此发言有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感觉,但盛情难却,只能勉为其难,与各位专家与文友诗友汇报一下个人的点滴体会,我要汇报的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大部分是我发表在各种报刋及个人诗集上的部分内容,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从零分开始学习写作
最近我有些热衷于写点散文和诗歌,有人想了解我的写作经历,不禁令我回忆到过去的时光。我是从零分作文竞赛开始学习写作的。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所在的村级初中参加了乡教育部门组织的初中生语文和数学竞赛,参加单位有十多家,人数上百,算得上是粉碎“四人帮”以 后,教育系统开始注重教学质量的一次预演。竞赛时间为两天,一天语文,一天数学,每科当天出结果,评审都是乡高中的老师。由于我在村小学时一直是年级的学习尖子,于是有幸被派往参加竞赛。我们学校对这次竞赛非常重视,竞赛小组的领队由校长亲自担任。我记得很清楚的是,语文竞赛包括初中课程中所学的各种语法、修辞、造句等基础知识,最后压轴的是一篇作文,题目是“雷锋精神鼓舞我前进”。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本来类似的作文在课堂上是练习过的,可竞赛的时候偏偏跑了题,写成了我一个同学做好事的行为,因此,占语文总分百分之40的作文我却得了零分,竞赛结果是我的语文总得分只有50多分。本来,村小学对我是寄予厚望的,刚刚交卷,我们校长就找评卷老师了解情况,不料大失所望,在得知我作文零分后,校长十分不悦,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批评,回到学校又开会总结检讨。随后,村里面便传出了各种风言风语,什么骄傲自满,什么眼高手低,什么徒有虚名等等,还有老师说早就不看好我,不应该派我去参加竞赛,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成绩。我百口难辩,只能忍气吞声,低头不语,谁叫自己做了错事呢,个人成绩事小,集体荣誉为大,给村里面拖了后腿,让校长脸上没光,那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从此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赶上和超过别人,给冷嘲热讽者一个颜色。就这样,我开始注重作文,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有空就背诵成语辞典,学习作文写作方法,慢慢的到了初三,我的作文水平有所恢复,但还是比不上我们班那位杨姓同学,后来我和杨姓同学一同考上省重点高中,他的语文考分明显比我要高。
高中是一个以考大学为目的的学习过程,一定要平衡发展,任何偏科都有可能影响整体表现,而且当时的学习气氛也是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并没有在语文上下太多功夫,语文水平也不上不下,但作文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我有一篇写改革开放后农村变化的作文得到我们语文老师的肯定,并且作为范文在全年级五个班传读后,我对语文的兴趣一下子提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文能力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考语文成了我的加分项。从此,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大学期间便开始陆续在校报和校刋上发表文章,并成了校报记者。
大学毕业我有幸进入研究生学习,写作的爱好同样被带到了新的学校,但更多的是发表专业文章,这比起有些同学有了成果但写不出文章来,我是占了先机的。因为触类旁通,无论是平常的作文还是专业文章,所有的逻辑思维是一样的,这就象油盐酱醋菜五味调和,同样的东西,有人煮得好吃,有人做得难于下咽,我写出的文字,组织得比较有条理,既保持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还说明 了个中的道理,不仅没有因为是专业文章而枯燥无味,反而显得极其鲜活和容易记忆。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当了领导的秘书。在这个岗位,好的文笔是必须的本事。我写讲话稿、写报告、写规划、写总结,所有的作品都具散文特色,朗朗上口,将趣味性寓于哲理之中,所以,我也有机会在全国国际工程行业征文中获得一等奖,慢慢的,我的阵地扩大了,在各种报刋上几乎是有文必发。我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基本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在新加坡我写《我所认识的新加坡》,在非洲我把当地风俗与工程管理特色结合起来写,将趣闻轶事融入文章中,让读者看得进,记得住,用得活。
我写完《国际工程纵横谈》之后,业内评价说:我是国际工程行业中文章写得最好的,文人圈子内国际工程做得最好的。当然,这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但国际工程人加入作协的确实不多。我的前40年职业生涯其实是企业管理,没有时间系统的写东西,当央企总经理就20多年,事务性的工作和日常经营已经让我焦头烂额,根本没有灵感更不说烂漫,直到我退居二线,才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去,有时为兴趣而发表,有时为讲课而总结。说到讲课,我也和别人不一样,经常中英夹杂,诗文互现,打油诗、顺口溜随时出现,再加上些古诗词名句,怎么好记就怎么进文字,让读者和听众看不厌,不犯困,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为了增强可读性,所谓的排比、类比、隐喻、暗喻等各种手段无一不用到,把文章变成生命,让文字活灵活现。
另外,我有一个爱好就是摘录古今名句,让文章有深度和内涵,不至于会显得平淡无奇。好的佳句往往是点睛之作,例如写我对国际工程的爱好,就借用林徽因的名句做结尾:国际工程,我与清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三生有幸遇到你,纵使悲凉也是情。写到不少人因为读我的文章而想结识我,我就借用钱钟书先生关于母鸡与鸡蛋的一段话来推托:假如你吃了个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既风趣幽默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再就是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就引用半生风雨半生寒,一杯浊酒敬流年的名句等等!
写过《国际工程纵横谈》之后,我经常被邀请给企业讲课,但讲课是知识贱卖,一段时间后我就谢绝了。写过散文之后,我成了《世界日报》的专栏作家,出版了散文集《另眼看世界》,我还成为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经常要给不同的网络及报刋撰稿。现在我写诗,诗集《经历苦难才有诗》,正在编辑付印之中。其实我是不会写诗的,因为我不懂格律,主要是小时候没有学习汉语拼音,出国工作也是因为普通话不好,想走差异化路子,觉得在异国他乡,普通话不好,一定比外国人的好;英文不好,因为自己是外国人。就这一进一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便占了便宜,所以一出国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体制内上班时,很多东西只能想而不能写,离开体制退休,就怕想不到,不怕写不出,正如我在一首诗中写的一样:本是一块顽石,何必要入红楼?既然不入红楼,何不借文浇愁呢!
写今写古写现实,说真说假说人话。这不正好是一个正经文人的风骨吗?(付玉成20241119马尼拉)
二,历经苦难才有诗
人们喜欢津津乐道于唐诗宋词,但很少有人追究诗人的经历,检索一下唐宋大家们的生活,不是被贬,就是生活不如意,要么就是放荡不羁,成为世俗的异类。真正生活惬意者是写不出好诗的,中国产诗率最高者是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但无一流传后世,概因语不惊人,无论是李杜白还是韩柳苏,无一不是命运不济,壮志难酬,或空怀抱负,因官场失意而寄情于山水,成为文人骚客,真正春风得意而又才情迸发者少之又少。
诗词如此,文学又何曾不是这样,四大名著作者,不是生于乱世,家道中落,就是装神弄鬼神,太虚幻境,只好指槡骂槐,借物咏志,顺风顺水中的传世之作鲜见也。历史的鉴证,近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狂热,作品也出众;艰苦抗争的年代,人性压抑,作品多有发泄;所以苦难促进文化的繁荣,或凝聚民意,或激发斗志,或激励人心,歌词诗赋均容易传世。太平盛世,名篇反而比较少,有传世者,亦多出自逆行者,歌功颂德者往往为历史不齿。即使同一作者,苦难岁月多有精品,养尊处优时则了无新意。
文人如是,百姓也是这般,艰难时光要争气,日子好了,创造力却不够了,这与苦难思进取,温饱思淫欲惊现同工异曲之妙。要想思绪泉涌,就得苦其心智。人总不能事事如意,否则,既有财又有才还有权,那别人怎么活?作品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什么,那就是磨难。
艰难困苦才有诗,回想自己几十年的创作,无论是工作的,还是业余的,无一不是委屈给我的灵感,受一次委屈,就能写出一篇或几篇小文,顺境之中想做文章也都是惺惺作态的平庸之作。相思之苦给我灵感,病痛折磨给我灵感,愤世嫉俗给我灵感,怀才不遇给我灵感,壮志未酬给我灵感,灵感来时常常仰天长啸,灵感不来却是灰头土面。所以啊,想出好诗,就要广开思路,耐住寂寞,守住清贫,忍住嘲讽,抵住诱惑,看淡一切浮华,独守一片苦心!诗集《历经苦难才有诗》的序言。
三,关于诗词的感悟
读李白杜甫白居一的诗,诵韩柳苏黄的词,无一不感觉他们落魄的人生,借酒浇愁的狂态,虽名留千古,但命运多舛。是啊,不经苦难哪有诗词,创作来源于生活。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三千首诗,无一能够留传后世,伟人写过雄诗,概因长征的苦难。
古诗词质朴,文字的背后藏有更深的东西,或抒发情怀,或暗喻失意,每一首都值得细嚼慢咽,韵味绵长,而现代的诗,敷浅做作,华而不实,想求意境但无生活,皆无深意可追溯。古往今来,弄文字的人,十之八九人生都不如意,或感情失落,或事业失意,而现代的创作人均锦衣玉食,万事无忧,头顶荣誉,身带光环,或肥头大耳,或丰乳肥臀,难怪拿不出好的作品,想不出传世佳句。只知道追随时髦,追逐名利,追求刺激,追思往昔,追求市场,猎奇编造,无病呻吟。概因精神无寄托,利益是唯一,文化人的脊梁已经被金钱所软化。悲哉,鲁迅之后再无鲁迅也!
庆幸的是自己没有被沦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虽然是如此的热爱文化。也是因为受不了苦难,脆弱的心灵经不住折磨,虚薄的身子受不了清贫,所以就变成了业余,虽笔耕不止,但仅仅是娱乐而已,可真情投入,难得自拔,像路遥一样,每次写完都要掷笔于地,写完一首抹一次泪,把伤心留给自己,从此便不再翻阅那些过往的文字,只知道抬头继续去追逐那微弱的萤光!
诗集《历经苦难才有诗的》结束语
四,關于詩的時代性與人民性問題
前些天的一個早晨,在項目上閑著沒事,瀏覽一下微信朋友圈,在某自媒体的詩友群里面看到一首叫《柳條帽》,一看是寫建筑工人的,于是我來了興趣,讀完以后發現詩中描寫的建筑工人和現實的建筑工人不太一樣,于是留了個言,說現代建筑工人不戴柳條帽,而且因為封閉式施工,腳手架上看不到外面。這下引起了群中一位叫编辑的不滿,給我留了個言說曾經用過,我太年輕,是一個沒見過戴柳條帽的建筑工人!后來我直言相告,自己主業建筑,已經63歲,是個詩歌愛好者,而且群中討論是個善意的提醒!再后群主來纖夫回復道說他和梓君大姐都大了我還是一個放牛娃,我們之間有代溝。于是我回復道:正好討論一下,我能寫篇專欄!于是就萌發了上面的討論題目。
現在詩壇確實很亂,誰都以詩人自居,很多詩都缺乏生活底蘊,蒼白、做作、故弄玄虛,意淫、自慰、嘩眾取寵。其實是對讀者的誤導,對社會的誤導,造成文化亂象,歪曲生活的本質。
這里我不是說作者本人,也不是針對编辑,畢竟大家都有說話的權利,但是如果自詡為文化人士,應該肩負宣傳真善美的使命,那些脫離實際的陽春白雪和才子佳人已經走入了歷史,不應該說過去是怎么樣的現在就必須怎樣,柳條帽確實現在已經淡出建筑業許多年,詩是寫給現代人看的,再說建到云水間的高樓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深圳地王大廈是近代所建的第一幢最高建筑,滑模施工,站在腳手架另一端也看不到農村的房子,況且因為安全原因,建筑大廈都是封閉式的,安全網擋著看不到外面,況且站在腳手架上朝外眺望也是不允許的,如果詩流傳下,后人會誤認為現在的建筑是這么干的,這明顯不合實際,詩的最后把柳條帽子比成頂戴花翎也很不恰當。建好一棟高樓就是一座豐碑,是值得高興和自豪的事情,不存在像犯了錯的臣子。把一個正面的事物比喻成一個錯誤的行為是很不恰當的。
世界潮流浩浩浩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詩有時代性,人也有時代性,以老邁老,動輒拿過去說事不是一個現代人應該有的姿態,這類人生活在過去,生活在夢中的人,和當前社會發展是格格不入。
《菲律宾世界日报》(小广场专栏)
五,风流才子并不风流
和白马王子并不骑白马一样,风流才子不见得风流!
最近多有参加作协文坛活动,见到不少知名作家与诗人,与我想象中的文人落差较大,他们与普通人并无二样,甚至显得更加低调,这和书本中所讲的,文人具有傲骨和傲气,还有一股淡淡的酸气完全不同,他们在一起时,就像一群不合时宜的乡下人,都很土气,有些还有点俗气,毫无风流倜傥的感觉,由于单靠文字并不能支撑自己的生活,多数还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过着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日子。
文人不易,商品经济时代的文人更加不易,弘扬中华文化的海外文人更是不易中的不易。由于既无工资,也无津贴,单靠读书写字还提供不了体面的生活,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又心有不甘,受着穷还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本心,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香车骏马,没有豪宅府第,很多的作品都是在窝居中写成,他们在昏暗的环境中耕耘,由于经常性的熬夜创作,出门也不修边幅,往往显得比同龄人拖沓苍老,丝毫没有上层人的气质。虽然他们的作品经常为人津津乐道的传颂,他们的名字经常在主流媒体中显现,但现实生活中的他们,既无唐寅的风流,也无李白的潇洒,有的只是更多的生活痕迹。他们的灵魂或许不同常人,他们的眼神时而泛着明亮的光彩,时而呈现淡淡的忧伤,他们能够把人性看透,把世事看穿,与他们对视,一般人都会觉得芒剌在背,他们用心生活,用心写作,像杜鹃啼血一样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每一个鲜活的字符之中。
千百年来戏说中的才子配佳人,王子骑白马,其实都只是一种理想和幻觉,在现实生活中,华社的文人每一位都肩负着生活的重担,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虽然他们低调厚重,貌不惊人,但每一位都光彩照人,熠熠生辉!2023年4月17日《菲律宾商报》
六,把诗写在心理
没有风景的地方无法写诗
烂漫的情怀传不到笔头
除了蓝天白云
就是一抹的绿和蓝
来点风花雪月多好啊
难怪
这地方不出诗人
不要说绿色美
其实很单调
蓝色也是
海和天连在一起
不敢太往深里走
不小心可能会上天堂
修行、祈祷、赎罪
还是应该在地上
没有风景的地方无法写诗
没有风景的地方到处是诗
剃度是一支万能的笔
根根掉下的发丝
正是那一行行诗句
那默默的悲咒
构成震耳欲聩的诗篇
把诗写在心里
那是别样的风景
(20250108)
七,结束前的话
各位领导,各位文友,做诗人是一种执着和坚守,在当今这么一个信息爆炸及多元意识的时代,不学习也能做诗人,因为自媒体的威力及新生的人工智能AI,给真正潜心写诗人带来很大的压力,诗人靠诗养诗者可能不及千分之一,坚守有如修行,能够坚守者方可取得真金,最后这部分献给各位坚守的文化战线的文友们:
公园中的纪念塔
不知道在此耸立了多久
像个虔诚的信徒
打坐祈祷
风雨无数次的
对你剃度
身首都己经斑斓
该死的台风
还是要来
你能给人们的施舍
只剩下身上掉下的皮屑
感动着
你的执着
我每周如期而至
仰视你的高度
从你坚定的站姿
和围绕着你跑动的人群
我看到了
一个又一个的行者
而我
更愿意做
那支默默守候在
你身旁的灯塔
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到菲律宾采风,菲律宾华人作家协会愿意和大家一道在诗和远方徒步探索,将诗的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付玉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旅菲企业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专家,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菲律宾《世界日报》专栏作家。著《国际工程纵横谈》(上、下册)及散文集《另眼看世界》,在各类媒体及刋物发表文章及诗歌4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