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散文“情”到深处自升华
——在第五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的演讲
袁 勇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嘉宾、各位文友: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百年名校、国家“双一流”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多功能厅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五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文学精神、时代之光)的宝贵经验,分享第三届“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颁奖典礼的高光时刻。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散文宛如一方春意盎然的田园,更具诗情画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组委会要我谈谈散文创新与突破,我何能何为?自己的散文都没有写好,怎么能够班门弄斧。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做个汇报交流,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就围绕演讲题目,谈谈“手写我心,自然升温”的认识和一点写作体会,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一、散文的灵魂在于“情”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力,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意融入文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从不缺少写作的人,缺的是有温度、有高度的作家。当下有一种怪象,那就是自我感动、圈内自嗨、空洞无物、苍白无味,读者连题目都懒得看一眼,何来同频共振,直抵人的心扉?
可能是我们陷入了一些认知误区:误把过度抒情当作共情,陷入自说自话的感动;误把意境借景抒情,导致情感失真冷漠;误把美文当作华丽辞藻堆砌,丧失散文应有的自然情感与思想深度。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言“艺术是生命冲动的具象化”,而散文正是将这种力量冲动,掀起情感波澜。我们应以“情”为线,以“思”为翼,才能洞见真情,触及灵魂,实现艺术的情感升华。
我认为,不论写景写人,还是抒情哲理,都要在我们笔下重新呼吸,让情感的无形,支配着散文的“磁场”。散文之美,美在灵魂、美在真情。比如,我写父亲医者仁心时,刻意聚焦:他发胖而略显龙钟的背影。弯腰的身驱绷成满弓,后颈叠起的两道深褶浸着汗光,蒲扇般的手掌捏住纤细如发的银针,轻如鸿羽。“疼吗?有酸痛感了吧”父亲问得温和,手里的银针泛起微芒,轻捻入穴半分。刹那间,病人深锁的眉头如涟漪般扩散,悄然唤醒了沉睡的气血…”这是细节,也是情节,它隐藏着大智慧、大情怀。不仅具象灵动振撼,而且对话真实暖心,读者纷纷留言“让逝去多年的父亲‘活’了起来”。
这种现场感的氛围,契合了现象学视角的“生活世界〞,这是散文的核心,是灵魂。作家王雨《千里贴》,一个小事件、一个小角度,升华为军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可见,散文的情感,往往起于平凡中的微妙触动。我们不妨重拾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温度,如《端午的鸭蛋》传递出炽热般的真情。我还看过一篇吕少斌的散文《挨饿的滋味》,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苦辣酸甜,情真意切,也颇接地气。生活中,这些自然的画面感,这些平常的瞬间,就是我们写散文的情感支柱。它像潺潺溪流,虽然细小却充满了活力,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逐渐汇聚成情感江河的文化图景。
二、记忆重构中的情感张力
记忆,并非是简单的过往事件存储,而是一场充满主观色彩的重塑。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张力是核心要素,它赋予了记忆鲜活的生命力,使其超越事实碎片化的记录,逐渐升华为触动心灵的情感载体。
上个月,我去杭州参加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大赛颁奖活动,特地去了趟鲁迅故里,希望在那里能够找到鲁迅先生的足迹,重温先生的《朝花夕拾》散文集,大有温故知新的感叹!这不正是记忆重构与情感张力完美融合的典范吗?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这些看似对儿时快乐生活场景的描写,背后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向往,与枯燥、规矩森严的私塾学堂三味书屋相比,让情感在记忆重构中被放大,使得简单的童年记忆,充满了情感起伏与力量。
我喜欢立意求新、以情见物。在《悠悠手机号》一文里,回忆起与手机号相伴30多个春秋的眷恋与不舍。见证着一串小小的数字代码,从900号段(大哥大)到1390,从模拟手机到5G的飞跃,它承载了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递着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注入,让手机号的记忆不再平淡,而是赋予了史诗般的厚度。还有那篇不足2000字《远去的习俗》,我并非单纯地叙述和描写过去婚礼上“四言八句”的形式,而是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背景中,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旧习俗的喜乐与温馨,乃至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记忆重构中的情感张力,还体现在它能跨越时空,引起读者的深思与共呜。许多人都跟我一样,有背井离乡的经历。记忆中的故乡,往往被抹上了更多的感情色彩。《久别故乡情更浓》《回到“龙乡”》的写作过程中,我没有沉溺于乡愁的抒情,而是以“归乡者”与“出走者”的双重视角审视故乡,没有过多地描写那山那水、那屋那伤感,而是将这些记忆碎片在情感的作用下被重新组合,提炼一串串闪光的意境,构建出一个“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让广大读者能够找到属于自己情感的寄托。
事实证明,记忆重构中的情感张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既能让读者在他人的作品里找到知己,又能使记忆的价值在情感渲染下不断升华,这正是众多优秀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从叙事到情感的升华
散文,它不像诗歌用高度凝结的语言和韵律表达情感,也不像小说凭借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吸引读者。散文有多种,常见的是叙事性的。成功的叙事是情感升华的基石,而真挚的情感则是叙事的灵魂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好的叙事散文,都会有一件完整的过程,或几件事的片段组合,在叙事铺垫下,情感逐渐升华,使文章跳出单纯的场景描写,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比如,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都是小中见大和以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著称。朱自清先生100年前创作的《背影》,我们都不陌生。散文以“背影”为线索,叙述了父亲在浦口火车站为他送别的全过程,采用白描手法,传递出最真挚的父爱之情,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综上所述,散文情感的升华,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认为,一是力求创作技法上的突破。前些年,我写过一篇散文与鲁迅作品同名,叫《两地书》。我讴歌的是一位无怨无悔的伤残筑路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人生。夫妻俩常年分居两地,多年书信往来的秘密,让我用全新的写作手法,在叙事的画布上精心勾勒,最终绘就一幅幅饱含恩爱与理解的深情画卷。浓浓的家国情怀,更具强烈的感染力。在这里,我不妨读几句分享:“月兰(妻),你老埋怨我不回去。你上次到我这来,火车上那么挤,连个座位都没有,你站了几百公里,还不是咱们国家铁路少吗?我是修铁路的突击队长,眼下实在走不开。放心吧,结婚那天我一定赶到!”,“云良(夫),你很忙,我理解。古往今来,只有‘暮婚晨告别,慷慨上战场’之举,你电报一句话‘处理塌方回不来’,就由你妹妹替你同我成婚。云良,那幕没有新郎的婚礼千万别忘了啊”。还有更揪心的话“云良,你知道吗?意外的塌方让你昏迷了7天7夜,失血3000多毫升啊!那天我赶到医院,你的左肾早被切除了。俺都不敢想,咱们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后来,北京电视台同我合作拍成电视散文片播出,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专家评委一致认为,《两地书》以其独特的“书信体”表现形式,创造了电视纪录片第四种形式。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推选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学观摩片,也是当年北京市评比唯一一等奖。
近年来,我写了一些拙作,大多被省级以上报纸副刊采用,有的获奖(如《我家就在岸上住》《盼春归》《古盐田新韵》等获全国性征文大赛一等奖)。我还喜欢打破线性时间束缚,采用“散点式”叙事,形成时空交错的情感张力,又有时代的厚重感,超越了怀旧,成为文化重建的参与力量。
二是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来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是情感的升华需要我们有敏感的洞察力与灵感,以及深邃的思考能力。在座的都是名师、名家、新锐,创作经验更为丰富,加上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说了。
最后,我想说,散文创新与突破的道路还很漫长。散文的未来,在深情与深思之间。领导人指出“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让我们一同走进散文“情”到深处自然升华的新高地,书写出更多发光发热、向上向善的优秀作品。
谢谢大家!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文学联盟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