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秋望
文/曾小蓉
十里山坡落叶黄,飘飘细雨入秋凉。
随风起舞拂流影,远眺烟云尽渺茫。
网络点评
一、意象解析与意境营造
秋景的萧瑟与辽阔
“十里山坡落叶黄”:首句以“十里”铺展秋日山野的广袤,枯黄的落叶既是季节更迭的标志,也暗含时光流逝的苍凉。这一意象与李梦阳《秋望》中“黄河水绕边墙”的边塞秋景形成对比,更显自然山野的质朴与萧索。
“飘飘细雨入秋凉”:次句通过触觉(凉)与视觉(细雨)的交织,强化秋意的湿润与清冷,与“秋光浓淡雨复晴”的细腻天气变化异曲同工。
动态与朦胧的融合
“随风起舞拂流影”:落叶在风中舞动,“流影”暗含光影交错的瞬间灵动,与“随风摇曳写秋凉”的动态笔触相呼应,赋予秋景生机与诗意。
“远眺烟云尽渺茫”:末句以远景收束,烟云朦胧、天地苍茫,呼应古典诗词中“渺渺兮予怀”的怅惘,与李梦阳诗中“白月横空冷战场”的孤寂意境相似,但更显空灵悠远。
二、情感与哲思
季节变迁的感怀
诗中未直抒胸臆,却通过落叶、细雨、烟云等意象,隐现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种含蓄与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的直抒形成对比,更接近传统山水诗的“无我之境”。
动静交织的审美张力
前两句以静态铺陈秋色(落叶、细雨),后两句以动态描摹秋韵(风舞、远眺),节奏由沉静转为流动,暗含诗人从观景到沉思的内心起伏。这种手法与“动静结合”的赏析理念一致。
三、艺术手法评析
空间与视角的转换
由近及远,从“十里山坡”的具象到“烟云渺茫”的虚境,构建出立体的秋日画卷。类似李梦阳《秋望》中从黄河渡口到冷月战场的空间跳跃,但本诗更重自然意象的层次感。
语言的凝练与留白
全诗仅28字,却涵盖视觉、触觉、动态与静态,以简驭繁。末句“尽渺茫”戛然而止,留白处引人遐思,符合七绝“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与“岸柳拂涛思蘸墨”的含蓄表达遥相呼应。
四、对比与拓展
与传统秋景诗的差异
相较于李梦阳《秋望》的边塞肃杀与家国忧思,此诗更显山野秋色的恬淡;相较于“稻梁离离网弋多”的烟火气息,本诗更重自然哲思的空灵。
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平衡
诗中“流影”“渺茫”等词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诗意,既承袭了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意境,又融入当代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形成独特的审美表达。
总结
曾小蓉的《七绝·秋望》以简约笔墨勾勒秋日山野,通过动静相生的意象、虚实交织的意境,传递出对季节流转的静观与哲思。其诗风既有传统七绝的凝练含蓄,又融入现代诗语的灵动,在萧瑟中见生机,于渺茫处寄幽情,是一首兼具古典韵味与当代审美的秋日佳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