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地区县志和科学考古中,分析潘氏嘉孙公谱系中可能的早期遗存和人物!
(还没有正式定稿)
根据江苏无锡市地区潘氏嘉孙公系的后裔家谱,这一个家族历史非常悠久,自始祖嘉孙字翁子,会稽人,汉元帝时举孝悌力田官大中大夫,关内侯子一睦甫。睦甫字伯似,汉成帝时大鸿胪寺爵关内侯。值王莽窃政,归隐长安之野。子二瑛、临。而睦甫之子瑛字孟光,汉光武帝时大将军,灭赤眉军有功,封彭蠡侯。被谮言死,帝悟其冤,赐谥忠候,子二颖、顼。
颖字方伯,以父功封庆远侯,封国於阳羡邑之隔湖乡。官少府,谥平子,九
割縻聪曼囘处廖阿。
顼字方仲,初封新野,国除复以父功封永宁侯,国於阳羡邑,彭庄乡,拜会稽太守,因此为江苏无锡地区其中一支的一世祖。现在这个家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苏南文化的一部分。
确实,族谱在记录家族历史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其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古代社会对身份和地位极为重视,为了彰显自己的显赫家世,族谱上经常会有夸张或者虚构的内容。我所处的苏南潘氏家族中的嘉孙公族谱系,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那样的失实记载,但我们依旧想要探究一下祖先们的真实情况。那么,让我们翻开无锡市两个县、五个区及苏州市地区,近年来出土的考古遗迹与古籍文献的尘封篇章,一起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吧!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我们或许能更接近那些久远的故事,找到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
会稽郡概述
首先我们这支潘氏的始迁祖嘉孙公是会稽人,现在人总会认为会稽专指今浙江绍兴。但是先秦时期设会稽郡,是中国古代九郡之一,管辖范围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和安徽东部地区。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会稽郡,因“会稽山”而得名。吴县。春秋时为吴国之都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使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即此地。秦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治所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旧城区。东汉永建以后为吴郡治。


2022年9月,为配合五卅路子城片区启动区金城新村地块改造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并发现了厚重的东周至唐宋时期的文物遗存堆积,命名为金城新村遗址。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分前后两期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200平方米,发现灰坑和水井等遗迹现象30个,出土陶筒瓦、陶板瓦、陶管、陶范、陶拍、陶罐、陶鼎和陶鬲等完整及可复原器物260余件(组)。
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发现的大量密集性叠压堆积的板瓦、筒瓦、瓦当和陶管等建筑构件,为历年来苏州城市考古所罕见,为重新认识苏州城建史提供了考古新材料。该遗址荣获江苏2023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项目”。

金城新村遗址也是江南地区经科学考古发掘并率先辨认出大批量秦代文物遗存的关键性遗址,为相关区域内秦代考古及其相关遗存研究提供参考标尺,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价值及意义。

“右”字铭文陶筒瓦残片 秦
这个“右”字是右司空的印记,是官方的工官机构,主要职责是从事砖瓦烧制。带有右司空的在当时只可能用于官府的高等建筑,当时在苏州最高等级的建筑就是秦会稽郡官署,所以根据这个可以大致证实秦到西汉早期,会稽郡治所就在今苏州老城金城新村遗址附近。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彭祖山俗名彭庄山,此山应该是以中国古代史书上的人物,彭祖而命名的,以历史文化作为地名是中国的传统。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治林涧一名泊林涧,有涧源出君山北八荆溪,今考之莫知存治林之名,惟有涧出
山经环里彭庄北至后袁河。根据彭庄山的命名历史典故,彭庄里亦是源于一个与彭祖紧密相连的故事。这个人物不仅以其长寿而著称,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成为了这片区域独特的文化符号。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枭山庙在湖㳇镇东二里,旧传祭祀的神主姓潘氏兄弟三人。旧传潘氏三兄弟游北山(一说湖父颐山),指一草云:此可为茶。烹(一说采)之信然。人以为神,为立庙。"说是潘氏兄弟在宜兴湖父(唐代宜兴贡茶的主要产地)山中游玩过程中发现了宜兴茶,并为当地百姓认可,广为采摘、饮用,最后潘氏兄弟三人被当地人奉为主神。

根据晋代人写的《阳羡风土记》中记载这么一条:“潘城西北有厯(发音li)山,形似覆釜,因以为名。”
这段文字的解释是:在宜兴境内,有一座以潘姓命名的古城“潘城”,此城向西北三里有一座山叫“㦄(拼音li)山”。换句话说,在这座厯山向南三里有一座古“潘城”。晋代人写的《阳羡风土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舜耕於厯山,山多柞树,吴越人以“柞”为“厯”故日“厯山”。
有人可能会提出,舜耕历山(厯山)是指山东荷泽的历山?反问,舜耕历山(厯山)最早见于《越绝书-吴内传》,此书主要写苏南地区的历史,怎么可能去写山东的事情呢?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古迹志:许氏先墓在
亭乡潘墅塚。这些记载表明,许氏先祖坟原本是叫“潘墅塚”。原先是潘姓家族的墓塚之地,哪在什么时候成了许氏的呢?许氏也是宜兴的古老家族,在秦汉时已经在宜兴开枝散叶了,因此潘姓家族土地更变为许氏先祖坟地的事情应该发生在汉唐时期。
关于许氏先祖墓史书和民间传说,宜兴南门外宜城镇迎宾小区内,有座许墓墩,相传是东汉太尉(宰相)许戫的墓葬。因为他是由卫尉升为太尉的,所以俗称许将军墓。

下面是网上公布的宜兴许氏先祖墓的考古情况。
1987年5月,在宜兴县宜城镇南门外土山墩,宁杭公路东侧50米县经济协作委员会职工宿舍基建工地(体育场南河沿)发现了一座大型砖室墓,经报告无锡市文管会后,无锡博物馆参加了随后的墓葬清理工作。此墓造型雄伟、规模庞大,是宜兴乃至无锡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占地面积最大的砖室墓之一,特别是石门上的阴刻“朱雀铺首”画像,非常精美,为南方地区画像石艺术的杰作。惜该墓被一座六朝墓打破,早年已被严重盗扰。加之20世纪六十年代附近生产队为砌集体猪舍,该墓墓砖大部分被挖走建猪舍。至20世纪八十年代清理发掘时,墓葬基本只残剩大致轮廓和少量墓砖以及个别文物了。因上述原因该墓资料一直没有正式发表。学术界对该墓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宜兴曾发现过这样一座大型砖室墓。

墓葬为南北向,墓门朝北,墓室主体由前室与后室构成,前室两侧各有一侧室,侧室门朝南。前、后室以过道相通。墓葬全长15.44、宽8.45米。甬道至残壁长7米,甬道口两侧翼墙总长8.32米,墙宽0.66米,墙东西两端向北延长达9米多,形成了一个达80平方米的大厅,大厅底部铺五层砖,一层平铺,一层五块侧铺拼成,最上一层平砌与墓室甬道砖平。墓室铺地砖下正中有一条长20多米的排水沟,成两条小沟向外排水。因为没有墓室各部分的准确数据和全景照片,我们目前无法复原其精确的平剖面图,但根据整理出来的墓葬描述可知墓葬平面结构应该与洛阳烧沟汉墓的“第二型”中带双耳室墓、湖北鄂州鄂钢饮料厂一号墓、安徽马鞍山宋山墓的结构相似。其中马鞍山宋山墓有两道石门,墓葬结构与该墓最为相似。

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
虽然该墓破坏严重,但根据留下的资料,还是可以推断出墓葬的年代。例如前、后砖室且前室带两个侧室的墓葬形式主要流行于东汉至三国时期。该墓出土的三足盆与朱然墓出土的“铜炭炉”如出一辙;与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所见铜炉也非常相似。石门上朱雀铺首流行于东汉画像石墓墓门装饰,只是目前所见的朱雀铺首纹多为浅浮雕,这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苏州东汉、三国墓即发现过数处阴刻线画像石。石门上朱雀纹下方的铺首纹虽已漫漶不清,但铺首头顶角的轮廓线比较清楚,与浙江德清凤凰山M2画像石门相似。墓门外围两侧边饰为多层菱形纹,与建宁四年宴乐、纺织画像下侧边饰相似。上部边饰为收起的帷幔纹,与虎丘黑松林M4所见石屏上端纹饰一致。据此可以知道该墓的年代应为汉末至三国时期。

与该墓结构相似的宋山墓砖室部分长17.68、宽6.6米,其体量与该墓大体相当;鄂州鄂钢饮料厂一号长14.5、宽5.68米,比该墓略小。孙吴时期墓主身份明确的张昭墓、朱然墓、丁奉墓体量则要小很多。一般认为宋山墓和鄂钢饮料厂一号墓墓主为孙吴重要宗室成员。如果该墓为三国时期墓葬,墓主身份应该不低于宋山墓和鄂钢饮料厂一号墓墓主。
若该墓属于汉末,大致同时期的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中元宝坑一号墓,内长13.12、宽8.72米;董园一号墓,内长13、宽10.4米;董园二号墓,内长15.3、宽10.2米。墓葬体量与该墓相当或略大。
据《新修宜兴县志》第八卷孝友部分记载,(宜兴县)南门外有许将军墓,因此墓主可能为汉灵帝时位至太尉许(彧)。从墓葬形制特点、出土遗物等多方面来看,许(彧)身份和时代均较符合,确是墓主的“最佳人选”。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宋代人潘巋(岿)之书写“迪功黄君墓志铭”的事情。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明代都穆张公洞记中写宋元时潘姓人游张公洞的事情,这是明代人对前朝人物和事情的描述。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潘永昂明洪武年时出粟二千石助赈灾,有司以闻特敕奖谕旌为义门。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明清时期:潘良鼎字如愚,母病刲股,抚孤姪如子,捐米赈地捐地掩。

清嘉庆年重修宜兴县志:潘主政永季墓在龙潭鲤鱼山,墓主人潘永季。

通过深入挖掘无锡、江阴、宜兴古代的文献和地方志,以及近年科学考古。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支潘氏家族在无锡、江阴、宜兴扎根的历史悠久而深远。据记载,早在唐朝之前,潘氏就已经在宜兴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更是逐渐将自己的血脉和影响力播撒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代以来,潘家人才辈出,为宜兴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