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六) 文/王西兰
全民阅读,颂读经典。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作者王西兰,今天播送第六篇。
“立效以报曹公”,关羽还是等到了机会。
这年四月,袁绍派出大将军颜良,侵犯东郡,兵围白马(今河南滑县)。颜良是河北名将,武艺超强,曹营诸将难以抵敌。军情危急,曹操只好请关羽抵抗颜良。关羽立功心切,很快投入战斗。在箭雨纷飞的战场,关羽纵马突入敌阵,奋力拼杀。“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于万众军中,取敌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关羽的神勇无敌,史册铭载。一代名将,千古武圣,身手果然不凡。
班师回朝,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但是,在白马前线,关羽探听到了刘备的消息。原来刘备在半年前徐州失散后,辗转流落,暂时归附了袁绍,现在正客居袁绍的帐下。
关羽立刻陷入到一种十分尴尬的处境。解白马之围,斩了袁绍的得意爱将颜良。袁绍对自己一定恨之入骨,视为仇雠。自己还能不能去袁绍那里寻找刘备呢?
又是一次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去袁绍处,一定对自己不利,说不定还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好不容易得到了兄长的消息,怎么能不去呢?去袁绍处,回归刘备,危险是一定的,但要去回归刘备,就顾不得这些。不知刘备在其处,便斩其将;得知刘备在其处,便奔其地。会不会受到报复?会不会被袁绍处置?会不会断送了生命?在所不计。
他的选择,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动予以证明。
“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史册记载简单,但已经把关羽大义昭然、光明磊落的行为写得很清楚了。“挂印封金”,把曹操赠予的全部财物,包括将军印信,予以封存上缴。大义在胸,大志在胸,哪里还在乎这些身外之物?拜书告辞,则是理正而礼周,而且告知意图,是要投奔刘备,即投奔袁绍处,亦即曹操的敌对营垒。做事明白,心无私藏,事无不可对人言。
面对关羽的告辞,曹操能拖就拖,故意不予会见,不予回复,也不予放行。关羽当面告辞不得,只好连写了两封辞别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日在天上普照万方,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恩有所报义无所断……”(后略)
句句碧血,字字千钧。什么叫精忠贯日?什么叫大义参天?什么是富贵不能淫?什么是威武不能屈?且读这字字句句,直叫人五内沸腾,血脉贲张,热泪盈眶。关羽,你写的不是一封辞曹之书,而是一篇仰天俯地的内心独白!你披肝沥胆,剖腹推心,明扶汉之壮志,抒济世之正气,诉人间之真情,吐满腔之大义。读了它,叫人不能不联想到当代战友(诸葛亮)的《出师表》 ;读了它,叫人不能不高唱后世忠烈(文天祥)的《正气歌》。关羽辞曹书,就是万世出师表,就是人间正气歌!
面对人生的叉道口,关羽又一次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又一次对这道人生难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名山利海,他不屑一顾;高官厚禄,他视同敝屣。行春秋大义,扶汉室将倾,是他的历史责任,是他的终生追求。曹操的那些花样手段和险恶用心,怎么能蒙蔽他的双眼,怎么能动摇他的意志?
这次选择影响了历史,因而它就是历史性的。
为了人间大道和春秋大义,在需要牺牲的关头,历史选择了关羽。
而关羽选择了自己。
关羽终于离开了曹营,离开了许都。
关羽千里寻兄的路线,千折百回,艰难坎坷。但是,出五关斩六将,是艺术虚构,不能说是真实的。
我们只能肯定,毫无疑义的事实是,关羽脱离了曹营,走了:扔下高官厚禄,扔下名爵地位,扔下金钱美女,义无反顾地走了。
栉风沐雨,历艰履险,关羽千里寻兄,终于见到了刘备。离散半年,兄弟相聚,定然百感交集,定然相拥而泣,定然是一个令人鼻酸、感人肺腑的场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想见,不必再诉诸笔墨。
历史没留下细节,历史也不计较细节。
历史重视的是――大节。
(节选自《千秋武圣》第四章“许都:身在曹营心在汉”)

作家简介: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其中短篇小说《耧铃叮当的季节》(1985年,第一届)、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2004-2006年度)获赵树理文学奖。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耧铃叮当的季节》、小说散文集《无悔选择》、长篇小说《送葬》、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不朽关公》,文学传记《关羽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觉醒与归真》,随笔集《艺术是生命的支撑》,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文化专著《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等。有作品翻译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