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组《川藏线组诗》,绝非普通的诗词集合,而是一位军人用十五年青春岁月与热血忠诚凝练而成的精神史诗。
对于当年的川藏线人而言,川藏线早已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交通要道,而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见证。每翻越一座雪山、蹚过一条河流,都化作了笔下的激昂文字;每一次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守、对战友的生死情谊,都凝聚成了动人的诗篇。它们是一段段故事,是作者与川藏线紧紧相连的人生,更是军人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崇高精神写照。
通过这组诗,我们得以走进川藏线上的热血岁月,感受作者及无数官兵为祖国边防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在字里行间体会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军人担当。
从4月15日开始,【都市头条】将分三次发表军旅诗人张小平的《川藏线组诗》(上中下篇),引领读者走进川藏线,走进军旅诗人的精神高地。今天发表中篇,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欣赏阅读。(406字)
【军旅诗词欣赏9】
川藏线组诗(中)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1986年~2005年
雅江城
绝壁千仞起碉楼,
雅砻咆哮绕城流。
此为兵家必争地,
险隘雄关锁咽喉。
【雅江城】位于四川甘孜州南部,县城所在处是雅砻江的重要渡口。
【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全长一千五百七十公里,流经雅江县城城下。
理塘雪
天织银被盖理塘,
七月飞雪野茫茫。
朔风起处人何在,
新绿一簇看白杨。
【理塘】藏语意为“平坦如铜镜的草坝”,海拔四千零一十四米,素有世界高城之称。整个县城不长树木,只有兵站的官兵种活了几棵大白杨树。
义敦沟
夜过义敦天地愁,
山崩路陷水横流。
身似鸿毛心如铁,
万里高原一孤舟。
【义敦沟】作者曾在此多次涉险。
大巴塘
一入巴塘满眼春,
金沙江水洗征尘。
青稞收后苹果红,
更有山花喜煞人。
【巴塘】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地结合部。县城海拔二千五百七十五米,河谷气候,物产丰饶,是川藏线四川境内的最后一站,部队通常都在这里休整、补给。
【金沙江】长江的上游,流经川、藏、滇三省区,全长三千四百八十一米。
海通沟
海枯凝成千重嶂,
难阻通天第一巷。
长头磕平坎坷路,
满怀虔诚走西藏。
进昌都
千里归来溯旧踪,
景色不与旧时同。
铁骑踏碎天边月,
拔剑西指唱大风。
【昌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西藏东部,处在与川、滇、青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
业拉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雪砌云堆六百旋,
跌死狐狸弯死蛇,
壮士跃马跨深渊。
【业拉山】西藏境内邦达与八宿之间的一座高山,海拔四千六百米,山势起伏达一千五百多米,道路极为险峻,因“七十二道拐”而闻名天下。
(685字)
【川藏线组诗赏析】
于山川征途间 铸军人不朽英魂
张小平的《川藏线组诗》(上中下)是一部雄浑壮阔的英雄乐章,更是一段镌刻在山川大地间的热血记忆。诗人以亲身经历为笔,情感为墨,勾勒出川藏线上十五年的风雨征程,展现了军人在这条天路上的无畏牺牲、忠诚坚守与深沉热爱。
组诗依循川藏线的地理脉络徐徐铺展,【上篇】从四川段起始。“川藏线零公里”是征程的起点,也是梦想与使命的汇聚处,从这里开始,诗人引领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朝阳湖的宁静美好,是出征前的温柔序曲,“君是湖中亭,我是水上舟”,简单的诗句里,既有对眼前美景的欣赏,更暗示着即将开启的壮志远游。
随着行程推进,苍坪山的“惊涛飞瀑”、二郎山的险峻、泸定桥的厚重历史,一一跃然纸上。“二郎山上星光灿,泸定桥畔血沃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生动描绘,更让我们看到了军人在这条路上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无畏勇气。折多山的风雪、塔公草原的壮美,雀儿山的巍峨与豪迈,“川藏线上我为峰,横断山脉自从容”。
诗人借山川之景,展现出军人征服艰难险阻的坚定决心与豪迈气魄,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川藏线四川段作为征途起点的意义与艰辛。(483字)
【中篇】转入川藏线西藏段,诗人以细腻笔触串联起雅江的云雾、理塘的高旷、义敦沟的深邃、巴塘的苍茫与海通沟的险峻。雅江“险隘雄关锁咽喉”,理塘“溯风起处人何在”,义敦沟“身似鸿毛心似铁”,寥寥数语勾勒出高原独特的苍凉与雄浑,仿佛能看见战士们顶着呼啸寒风、穿越迷雾艰难前行的身影。
义敦沟的嶙峋怪石、巴塘河谷的湍急水流,都在诗中化作考验军人意志的天然屏障,而海通沟“惊涛凝成千重障,险道盘桓战旗扬”,更以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出征途的艰险。 直至业拉山“一山飞峙大江边,雪砌云堆六百旋”,诗人用十余字将其道路的惊险与巍峨山势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看到战士们在曲折山路上辗转腾挪、征服天险的身影。
在描绘如画美景的同时,深刻体现了军人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却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330字)
共1433字 2025 年4月22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