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千年文脉中的诗意栖居
作者:高平海
2025年4月18日清晨八点,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楼门前晨光微熹,第五届中国文化传承与高峰发展论坛主委会精心安排的栖霞山采风之旅就此启程。栖霞山,这座承载着无数传奇的山峦,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静静伫立,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故事。
在游览途中,林导为我们娓娓道来。乾隆皇帝曾七次下江南,每次都对栖霞山情有独钟,足见此地魅力非凡。这里不仅是“秦淮八宴”之一的诞生地,更蕴藏着数不清的人文典故。就连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都曾将栖霞山的秀丽风光融入江湖画卷之中,让这座山的声名在武侠世界里也广为流传。踏入寺门,门前的台阶暗含“九五之尊”的深意,仿佛在默默追忆往昔的皇家荣耀。明镜湖又名“彩虹明镜”,漫步在湖边的石板路上,绿树成荫,微风轻拂,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恍惚间,历史的光影就在这水波中流转不息,令人沉醉。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栖霞山钟楼那口历经千年岁月的大钟。钟声浑厚悠远,仿佛穿越时空,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钟楼旁的鼓楼与之遥相呼应,二者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再往前,天王殿庄严肃穆,殿门前两座栩栩如生的如意大象,仿佛在迎接八方来客;殿内四大天王威风凛凛,寓意着保江山、祈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盼。
林导着重介绍,栖霞寺内最负盛名的当属《明征君碑》。这座立于公元676年的唐碑,堪称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稀世瑰宝。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由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知敬之手,两侧雕刻的六龙拱额图案,栩栩如生,尽显皇家气派;碑身两侧饰以狮首绶带西番莲纹,精致细腻,工艺精湛;正文行书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共33行,每行74字,总计2376字,文采斐然,字里行间流淌着历史的韵味。而碑阴“栖霞”二字,更是唐高宗李治的御笔,为这块碑增添了无上的荣耀。此碑的石材尤为独特,表面布满梅花状白色斑纹,这些斑纹实则是二叠纪“栖霞灰岩”中动物海百合茎的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距今已有2.8亿年的漫长历史。经仔细推算,全碑正面海百合动物化石达22000多个,如此数量之多,堪称世界罕见。碑座龟趺头部还有2.9亿年前石炭纪船山灰岩雕刻而成的球斯瓦格虫筵化石,它将文物古迹与地质奇观完美融合,作为“栖霞三宝”之一,实至名归,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匠心独运而赞叹不已。
回到目的地,主委会王主任宣布,第五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南京师范大学颁奖采风笔会诗歌创作朗诵正式开始。我有幸作为第四位朗诵者登台,用诗歌抒发对栖霞山的赞美与热爱,并获得了奖牌,这不仅是对我创作的肯定,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的见证。
栖霞山,这片被岁月眷顾的土地,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绝美画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尽的精神财富,每一处景点都诉说着一段故事,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它将永远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探寻、感悟,在千年文脉中寻得诗意的栖居之所。
栖霞山纪行
南师晨启赴栖霞,
雅聚群贤探物华。
乾隆御迹留明镜,
李治宸章刻古嘉。
梅石唐碑藏化石,
佛岩隋塔映流霞。
桃花扇底香魂在,
望断长江笔生花。
作者简介:
高平海,江苏灌南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朱自清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读书研究会会员,灌南文学责编,灌南县拥军协会会长,江苏省百名优秀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连云港好人,散文《星辰引航,戎光续章:殷开军的航天情怀与退役军人担当》荣获2025第3届炎黄杯中外文学精英赛荣获散文组金奖、2025新征程最佳散文、连云港市读书研究会“我在共和国里成长”征文获特等奖、小品《棚改、流转》、快板《城市更新暖人心、夸娥姐》等多篇作品被搬上舞台,多篇散文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
